为何你信道多年,仍然一无是处!
茫茫人海,相识即有缘
道士,在人们心目中除了是厉害的捉鬼,画符之外,还应该是道行高深、神秘莫测的。
且不说要具备知识渊博,品行端正了,更应该有广阔的胸襟和强大的精神。
其实,道士也是人,更何况修行之路漫长,上下求索的过程,非一两年就能达到的。
所以,连每天学习修行的道长,尚且不能完全修道有成,普通老百姓,更不要急于求成,揠苗助长了!
喜欢道教,想要修道的小伙伴,首先,身为一个人,你要学会如何生活!
并且道在天地间,日常生活的为人处世,孝顺父母,尊敬师长,遵纪守法等等,这些都是修道的一部分。
如果你连做一个人都很失败!还谈修什么仙!
有古话讲:“今生不知前生事,今世何必修来生。”本来就是这样,前生我不知我,来生我不识我。
哪管什么前生与来世,我的前生之事我又不记得,何必执着于来世呢?
过好了今生也就已经可以了,道教许多道理都是让人活好今生。
有些人会说,为何自己信道多年,却仍然一无是处?
这个锅,信道不背!有一种人,信不信道,都是一无是处!
什么是信道?今天升了一道疏文,明天敬了一柱香,念一句福生无量天尊,就是信道了嘛!
工作中,你是否尽职本分;生活中,你是否积极乐观;家庭中,你是否担起责任;
与人交往是否诚实以待,是否心怀感恩不心生怨恨,这些都是影响运势,影响财运的因素之一。
有些人做坏事了,觉得天不知地不知,其实一切神仙都知晓!神仙不会辜负每一位虔诚的信仰者!
当你抱怨为何自己信道多年,仍然一无是处的时候!
已经说明了你很多时候,都做的不到位,层层阻碍挡在面前,如何一顺百顺呢!
信道,首先,我们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
静坐常思己过,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看看在人道做的如何,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运势,有所成就!
有一种成功是有形的,金钱、财富和地位。
有一种成功是无形的,思想的富足和精神的满足。
成功的信道者,两者皆可兼得!
如同阴阳相互滋养,互利共生一般!
所以,当你想抱怨信仰没有带给你好处的时候,不妨看看,自己德行配位嘛!
修道可以使人获得快乐?
“修行”是一种实践活动。道教所谓“修行”说到底就是“修道”,力图通过伦理道德实践和养生技术手段来调理身心,最终达到“与道合真”的理想境界。从这个角度讲,道教修行也可称为“大道修行”。如何概括大道修行的过程、感受与境界呢?笔者经过多年探讨,悟出了两个字,这就是“快乐”。简单讲,大道修行是一种快乐。这不仅可以达到自我快乐,而且可以达到社会快乐、自然快乐。
在道学文化体系中,修道是有层次的,也是循序渐进的。在不同阶段,修道的快乐感受是有差别的。换一句话来说,其境界是不一样的。
大体说来,在初中级阶段,修行者由于去除疾病,变化气质,可以获得直接的身心愉悦感受。关于这一点,相关故事不少,例如白石生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位。
葛洪《神仙传》记载,上古时期有个奇人叫白石生,他是中黄丈人的弟子,雅好修道养生,所以健康长寿,为时人所羡慕。到了彭祖生活的年代,白石生已经两千多岁了,但他却不急于成仙,而只追求不死而已,葛洪说白石生这样做是为了“不失人间之乐”。
所谓“人间之乐”的范围很广,其中当然包括身体感官方面的快乐。由于长寿,白石生所享受的人间快乐也就比其他人多了。
像白石生这样的隐遁仙人在葛洪《神仙传》等道门传记中可以找到不少,说明通过一定的修道成仙技术是可以获得形体感官的特别快乐的。
然而,必须指出,就个人精神涵养而言,保持“人间之乐”并非是修道的最高境界,因为人间的感官之“乐”是与“苦”相对应的。言乐,实际上也意味着“苦”的存在。鉴于此,道门又提出了“至乐”的修道养生境界问题。
《庄子·至乐》篇一开始就设问:
天下有至乐无有哉?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今奚为奚据?奚避奚处?奚就奚去?奚乐奚恶?
意思是讲:普天之下到底有没有达到极致的欢乐呢?有没有可以养活身体性命的方法呢?如果有,应该要做些什么?依据什么?回避什么?留意什么?从就什么?舍去什么?喜欢什么?嫌恶什么?
在提出问题之后,《庄子·至乐》篇紧接从社会上一般人所尊贵的和所享乐的方面说起,作者将富有、华贵、长寿、善名与贫穷、卑贱、夭折、恶名相互对照,指出人们喜欢前者而厌弃后者;再把身体的安适、丰盛的饮食、华丽的装饰、美好的颜色、悦耳的声音与身体不安逸、口腹得不到美味、穿着得不到华丽服饰、眼睛不能看到美好颜色、耳朵听不懂动人声音相互对照,指出人们喜欢前者而担忧后者。
然后陈述了人间社会存在着几乎无法克服的矛盾:首先是富贵者辛勤劳动,积累了很多钱财,却不能完全使用它们来养护自己的身体,而且还得担忧如何保全禄位;其次,人生下来,其实就伴随着忧愁,即便长寿也有许许多多苦恼;复次,那些烈士们因为舍身救人而备受称赞,但却不能保住自己的生命。
通过诸多矛盾现象的对照性描述,《至乐》作者笔锋一转,以自己不知道人间追求的“快乐”是否真的快乐的绝妙表述激发人们思考。然后提出了“至乐无乐”的命题。
如何理解《庄子》提出的“至乐”观念呢?宋代学者王雱认为,“至乐”的最大特点是去除各种因干扰而产生的忧虑。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抵御宇宙间足以令人忧虑的各种信息的侵袭。
“至乐”不是从外部输入的,也不是因为感应了某种音响而产生的,而是因为忘记了自身,将各种名利、地位、享受的心念都放下,惟有如此,才能达到至乐境界。
忘身并不等于彻底抛弃人的躯体,而是一种精神状态。由于忘身,人的精神世界处于宁静状态,这反过来能够“全身”。不言而喻,“全身”是一种圆满,首先意味着身体没有病痛,其次是表示躯体各种器官功能正常。既然如此,岂能没有快乐呢?可见,“至乐无乐”是说内心精神世界不要想入非非,一味地要去娱乐耳目,而是以回归纯朴的心态泰然处之。这样,反而获得了真正高境界的快乐,这种快乐就称作“至乐”。
·本文摘自《大道修行的自我快乐》,作者詹石窗、宋野草,有删改
道法自然 | 修行交流
更多文章
死过人的房子真不能住吗?买到了凶宅怎么化解?
你是福相还是薄命之相?非常准!
睡觉时的11个诡异状况,你肯定经历过!
先天是命,后天是运,命好不如运好
被雷劈醒的道友,休说无报应,苍天放过谁?
这样的房子万万不能住,住一天穷一年,不看后悔!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们,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