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点穴疗法理论:十二穴道、十二经脉

道医  2023-09-12 16:06:33

任、督二脉在人体中起着统帅阴阳的作用,医家认为,任脉有"诸阴之海〃,督脉有"阳脉之海〃。这就说明了任、督二脉分别与三阴三阳经脉有交会。这些交会的穴道,主要有十二个。如子时气血流注足少阳胆经,胆经是“贯膈〃,"络属肝胆〃,在任脉线上“心窝〃穴,处于横膈之中,与肝胆相连,所以血行足少阳经,血头聚于心窝穴。丑时气血流注于足厥阴肝经,而足厥阴散于胸中,络膻中穴,所以血行足厥阴,血头聚于膻中部位的“泉井〃穴。

寅时气血流注手太阴肺经,而手太阴为肺系,开窍于鼻门,为手阳明经与督脉交会之所,故血行手太阴、血头聚于鼻门井口穴。

卯时气血流注手阳明大肠经,而手阳明经挟鼻孔与足阳明根结于颃颡,故血于手阳明,血头聚于两目之间的"山根〃穴。

道家点穴疗法理论:十二穴道、十二经脉

辰时气血流注足阳明胃经,而足阳明经行上耳前,循“发际〃,故血行足阳明,血头聚于“天心〃穴。

巳时气血流注足太阴脾经,而足太阴支别与足阳明并行,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故巳时血行足太阳,血头聚于与督脉交合之后枕,“凤头〃穴。

午时为阳消阴长之时,气血流注少阴,"阳尽于阴",阴受气其始于阴,常从足少阳注于肾,肾主于心。《灵枢·卫气行》而心肾互交命门肾中之火,故血行少阴,血头聚于命门部位的“中原〃穴。

道家点穴疗法理论:十二穴道、十二经脉

未时气血流注手太阳经,而手足太阳相互交会,足太阳络肾,背俞穴与督脉相通,故血行太阳,血头聚于肾俞穴之"蟾宫"穴。

申时气血流注足太阳,足太阳支别,“从腰中直下臀部〃,与督脉交会于长强穴,二阴之间血行足太阳,血头聚于二阴之间的“凤尾〃穴。

酉时气血流注足少阴肾经,足少阴属肾,于命门归属带脉,通过带脉、任脉交会于神厥,此外,从任、督的流注来说,气血流至凤尾穴已与任脉相通,"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所以血行足少阴,血头聚于“屈井〃穴。

戌时气血流注手厥心包经,手厥阴"下a,筋络三焦,与下焦之的关元穴交会于任脉〃。故血行于厥阴,血头聚于关元部的“丹肾〃穴。

亥时气血流注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之下焦当膀胱上口,其治在脐下一寸,当与任脉通,故血行手少阳经,血头与任脉起始的部位“六宫〃穴相聚。从以上十二时辰十二穴道、血头的聚集,究其本质它是根据十二经脉流注和经络学说的推理提出来的,长时期的修炼气功有成者,在练功实践中对内气运行任督二脉之重要穴位,是会有体验的。前人对血头行走之时辰路线曾总结出一首歌,如下:

《血头行走穴道歌》为气血子午流注和经络学说在伤科方面的具体运用。歌曰:

“周身之血有一头,日夜行走不停留。

遇时遇穴若损伤,一七不治命要休。

子时走往心窝穴,丑时须向井泉求。

井口是寅山根卯,辰到天心巳凤头。

午时却与中原会,左右蟾官分在未。

凤尾属申屈井酉,丹肾俱为戌时位。

六宫直等亥时来,不教乱缚斯为贵。”

考察此歌为叙述气血十二时辰流注经络穴位之路线。人体气血周流,本无首尾,此歌谓“血头行走”,意指气血流注某时至某经穴之始。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推荐文章
《易经》:读懂这三句话,人生没有怨言
2023-10-09
《易经》:读懂这三句话,人生没有怨言
《北京白云观庆贺上元九炁赐福天官圣诞》祈福法会通知
2023-10-10
《北京白云观庆贺上元九炁赐福天官圣诞》祈福法会通知
《西游记》暗藏道家修炼的天机
2023-10-11
《西游记》暗藏道家修炼的天机
【视频】李信军道长《中华诗词》系列讲座第五课——诗仙李白
2023-10-10
【视频】李信军道长《中华诗词》系列讲座第五课——诗仙李白
牛年12生肖适合靠什么翻身,机遇来啦!
2023-10-09
牛年12生肖适合靠什么翻身,机遇来啦!
【文星高照金榜题名】北京白云观为全国高考学子祈福
2023-10-10
【文星高照金榜题名】北京白云观为全国高考学子祈福
腹泻、牙痛、便秘、反复感冒的中医“方子”,一味药就灵!
2023-10-09
腹泻、牙痛、便秘、反复感冒的中医“方子”,一味药就灵!
图文速报|嗣汉天师府庚子年腊月廿三拜太岁法会圆满结束
2023-10-10
图文速报|嗣汉天师府庚子年腊月廿三拜太岁法会圆满结束
每天都在学“养生”,为何健康还是得不到改善?
2023-10-10
每天都在学“养生”,为何健康还是得不到改善?
青牛西出,紫气东来:《太上老君年谱要略》
2023-10-09
青牛西出,紫气东来:《太上老君年谱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