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天堂觀(三)|道教天堂觀的發展
道教天堂觀的發展
道教的神明體系一部分繼承了傳統的五帝信仰,在先秦典籍中五帝的名稱分別為句芒、祝融、后土、蓐收及玄冥,且以上古五人帝配享。緯書中的五帝,其名為靈威仰、赤飄怒、含樞紐、白招拒和汁光紀,並沒有帝王配享。鄭玄注經時,亦按緯書將五帝命名為靈威仰等,但五人帝的內容仍保留在其註中。
而自東漢末誕生的道教,完全吸收五帝的內容,並賦予了更多宗教含義。在五帝名稱上道教同緯書及鄭玄所用的名稱有一定的差異,將西方“白招拒”改為“曜魄寶”、北方“汁光紀”改為“隱侯局”。陳昭吟以道藏本《五符序》卷上為切入點,認為此經中有兩種關於五方的模式。
一種是以《仙人挹服五方諸天氣經》為主,在“五”的平面佈置中,又藉助氣、神(神是乘氣而來,故氣與神同類),而有了大宇宙(天地自然秩序)和小宇宙(人體小天地)的互通。
第二種是以《靈寶五帝官將號》為主,其中的五方空間,更包含了時間的流動,因此它所代表的是一種時間和空間交錯的五方。
由此可知,道教將五方觀念引入後,將其與“氣”結合起來,且天地和人體互通,又擴大了五方的外延,而時間和空間交錯的五方,更是將其內涵進一步加深,可見五方觀念的重要性體現在道教的各個方面。
另外,在後世道經中有一些直接以“五天”為前綴的神靈,節錄部分如下:
如約出於南北朝隋唐《太上洞玄靈寶業報因緣經》卷八:“七七之後,五天將軍下攝其魂”;北宋《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卷五:“五天靈童,神化無方”;南宋《上清靈寶大法》卷二十六:“次九天大魔,三天大魔,三界大魔,三清大魔,五帝大魔,五天大魔,諸天魔王,梵天靈君之魔”。由此可見,在道教的發展過程中,天的概念在五天的基礎上又發展出九天的觀念來。
“九天”是道教中的重要的天界觀念之一,但它並非由道教首創,而是承自於先秦。戰國末期,屈原所作《楚辭·離騷》中有:“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修之故也。”蕭登福將其解釋為:“九天是指天圓而有九重(九層)”
又《呂氏春秋·有始》謂天有九野,且以星宿與其相配,並冠以名稱,
中央曰鈞天、東方曰蒼天、東北曰變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顥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東南曰陽天。
王逸注此曰:“九天謂中央八方也。”
在道教各經典中,最早對九天中的各天進行命名的當屬東晉時期的古靈寶經《九天生神章經》。該經第一次系統地提出了每一天的具體名稱:鬱單無量天、上上禪善無量壽天、梵監須延天、寂然兜述天、波羅尼密不驕樂天、洞元化應聲天、靈化梵輔天、高虛清明天、無想無結無愛天。關於九天的名稱,不同經典中有一些出入。
而儒家概念中的天與道教概念中的天不同的地方在於,儒家所信仰的神明是為皇權服務的。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信仰之中,神明統治了死後的世界,同時又對現實世界有不同的映射。於是天子的權利,便要從神明手中獲取。壟斷了神權也就在精神層面上產生了階級。道教的天界觀卻區別於這一點。
《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五老玉篇,皆空洞自然之書,秘於九天靈都紫微宮七寶玄台,侍衛五帝神官,依玄科四萬劫一出”;“有修齋立德,即勒錄九天,記名仙籍,鬼神隨功進秩,人鬼有犯,移還鬼府”;
《元始天尊說變化空洞妙經》:“北玄高真,太極上仙……四司開校,五帝定仙,乞除宿過,削滅罪根,書名九天,勒錄靈軒,披散七祖”;
《洞玄靈寶自然至真九天生神章經》:“故九月神布,炁滿能聲,聲尚神具,九天稱慶”。
由上列舉經文摘要來看,道教信仰中神明主持著世界的運轉,而又有一套功過系統與修煉體系度化著人民。道教的五天、九天體系更像是一個修行的中轉站,升入天堂的修士還要經歷種種的考驗,積功累德才能達成最終“與道合真”的最高理想與境界。
待續……
作者簡介
梁持遠道長,廣西南寧人氏,弱冠入道,師從茅山朱敏國道長,屬上清靖一派(劉混康國師所傳),武當山道教學院優秀畢業生。
无量寿福!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们,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