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医外气治病,发功治病的功法介绍
道医运用内炼元气之神奇功能与人治病,谓之“布气〃,即今人常谓"外气治病〃,"发功治病"。"布气"在早期道教中即已出现。葛洪《抱朴子.杂症》记三国时道士行气治病:
“吴有道士石春,每行气为人治病,辄不食,以须病者之愈,或百日,或一月,乃食。吴景帝闻之曰:’此但不久,必当饥死也。’乃召取镍闭,令人备守之。春但求三二升水,如此一年余,春颜色更鲜悦,气力如故……今时亦有得春之法者。"吴景帝孙休在位259-264年,可知在三世纪道家炼气达到辟谷不食,亦可布气治病。“布气〃一词出现于晋代,《晋书·方技传》云:"学道养气者,至足之余,能以气与人,谓之’布气’。晋韦虚能以此法疗人疾。”"布〃为“布施〃,佛家用语,给予之意,魏晋时道家布气治病已较多,“布气〃一词有了明确的含义。至唐宋时期,道家布气治病亦见于道教著述之中。唐代《幻真先生内服元气诀》讲服气炼气诸法,其中亦论及"布气与人疗病〃。同一时期之(胎息秘要歌诀)一书中有布气之歌诀。据《云笈七签·诸家气法(卷六十二)》所记,唐代不少道士、道姑于民间传炼气胎息之法,如曾住杨府之"脱空王老〃,“时人莫知年岁,但见隐见自若,或示死于此,即生于彼,屡于人间蝉蜕转脱,故时人谓之脱空王老也。”此王老道即讲到炼气与人治病。又唐开元年间李液之姑婆传习胎息辟谷之术,亦谈到炼气到一定功夫可治人病。宋代苏轼《东坡志林》记道士李若之与苏氏中子布气治病。明清以来,道家为人布气治病之例亦数见。至近现代,布气治病已为医家常见之功法。自汉末至今,道家布气治病已有近二千年历史,可谓源远流长矣。
道医布气治病能有神奇疗效,全赖体内元气之作用,故布气疗疾之先决条件为施气者必须达到内气修炼之较高程度。《云笈七签·诸家气法》记王老有《说隔结》一文曰:
“凡人腹中三处有隔。一,心有隔。初学服气者皆觉心下胃中满,但少食久作之,自觉通下。二,生日藏(脏)下有隔,即觉肠中满,久而觉到脐。三,下丹田中有隔,能固志通之,然后始觉气周行身中矣。游行身中,渐入于鸠后,觉鸠中气出,即能与人治病也。〃此以"气通隔结〃来说明体内元气修炼运行之表象及达到之程度,要求做到内气能周身流转,鸠中气出。人体任脉有鸠尾穴,位前胸剑突之下,此"鸠中气出"指气机充盈,可于胸前放出,道家认为修炼至此方可言与人布气治病。《诸家气法》所记姑婆以问答方式解说服气功法,谈到内气在体内循环时说道:"凡服气欲得循环,身中百物不食,肠中滓秽既尽,气即易行,但能忍心久作,自觉神情有异……即闭目内视,五藏历历分明。知其处所讫,即可安存此五藏神,常自卫护。久行气人,眼中别人善恶,视人表,知人里。但日久行之,亦能躯此五藏神以治人病。”布气治病中有以五脏元气针对患者五脏所病加以治疗之法,姑婆所言即指此,不过加上了神话。但其所言能内观返视及对患者"视人表、知人里〃的透视功能,则为修炼达到较高程度引发特异功能,并视此为能布气治病之表现。
在古代道教汗牛充栋的典籍中,有关内炼、服气、养气及运气自疗之文献著述极其丰富,然而有关“布气〃以治人病之文字记载却很少。与近现代"气功热〃中道医及许多气功师发功治病成为一种较普遍的现象更不能比。这固然与现代社会信息传播迅速、交通便利等因素有关,然而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则在于古代与现代人们价值观有着根本差异。古代道人学道修炼,其终极目标是长生不死,成真为仙,其主要价值取向为自身之完善,故其修炼主要是为自己。而现代医家、气功家早摆脱了宗教神学中不死成仙的虚妄成分,其炼功目的之一就在于济世救人,或曰适应商品社会之需求。而且在古代道教修炼理论中,视人体元气为内丹之宝,极其珍惜,如施人治病消耗,则对修真成仙极为不利,故学道者一般不愿与人布气治病。宋.洪迈《夷坚志》记有一则道人治病故事,可为生动例证。宋宣和年间邓州有一道士因嗜酒与酒监赵某为友,赵某患羸疾,累日不能食,生命颇危。道人欲救,嘱备丰盛酒宴。道人邀另一美髯道者来,其貌丰伟。共劝美髯道者醉。"道人密引赵卧于旁,令耸背紧相挨,且熟睡。少顷,来坐其前,俯身就髯项,吸其气满口,即嘘著赵顶上,又吸胸腹及臂股,亦如之,仆仆十余。及趋而出。髯忽寤,见人在侧,若有所失。大怒,跃起呼叫曰:’畜生无状,敢误我’。持杖将击道人。道人迎笑曰:'何用如是,只费尔一年功夫,而救得一个性命,乃是好事’……赵即时气宇油油然,明日即嗜食。甫十旬,肤举充盈,肌理如玉,略无病态。"(洪迈《夷坚志》补卷12)这位道士能吸别人气以布于病者,可见他是能布气疗病的,但他不用自身元气,而将髯者灌醉以窃取其气,并云"费尔一年功夫"。无怪髯者醒后大怒。而赵某竟痊愈而强健,判若两人。这则故事生动说明了古代道家较少布气治病之个中秘密。
在所见古文献记载中,道医布气治病,多采用与患者对坐以施气治疗。苏轼《东坡志林·书李若之事》所引《晋书》幸灵布气治病之法为"去母数步坐,瞑目寂然〃。即闭目发功施气。"学道养气者,至足之余,能以气与人,都下道士李若之能之,谓之布气。吾中子迨少羸多疾,若之相对坐为布气。迨闻腹中如初日所照,温温也。盖若之曾遇得道异人于华岳下云。”有些道家著述指出,对坐布气时,还应先判断患者之病为何脏器之病,再布入自己有关脏器元气以治之。唐代幻真先生(幻真先生内服元气诀》:“凡欲布气与人疗病,先须依前人五脏所患之处,取方面之气,布入前人身中,令病者面其方,息心净虑,始与布气。布气讫,便令咽气。鬼贼自逃,邪气永绝。〃(《道藏》570册)所谓〃取方面之气〃,即取与患者脏器相同之五脏元气布入。还要患者"面其方〃,即按五脏之五行五方坐,如患肝病,肝属木,为东,患者应面朝东坐。唐人著《胎息秘要歌诀》中有《布气与他人攻疾》歌诀:“修道久专精,身中胎息成。他人凡有疾,脏腑审知名。患儿向王气,澄心意勿轻。传真气令咽,使纳数连并。作念令其损,顿能遣患情。鬼神自逃遁,病得解缠萦。〃(《道藏)59册)这首布气歌诀多为《遵生八饯》、《类修要诀》等古代养生书所引载,其布气要领方法,与上引幻真布气诀大体相同。“患儿向王气〃亦指应面对五脏患病脏器所属方位,与之布气,并令吞咽。在古代亦多用躯体布气疗疾,如前引道人命患者与髯道耸背紧相挨而吸纳元气。又如《彭比部集》载:"元?尹蓬头与病者抵足而卧,鼓气疗人疾。”尹蓬头为元明间道士。《畿辅通志》记他精气法内功,南京一贵人母敬事尹山人,其所爱少孙病重,药疗无效,生命垂危。尹曰:"此非药物所能为,我以太夫人遇我厚,不得已费我十年功。……令置两榻相对,皆夜,缚少孙之足于其足,尹鼓气运转,喉呼呼有声,气达涌泉,贯少孙足,遍体流汗,臭秽毕泄,诘朝而苏,遂有生色。别授刀圭药,服之愈。”这位尹道人用足布气治疗重病,自云"费十年功〃,与前引髯道费一年功,性质相同,亦可见古人视布气与修仙有矛盾。此尹道传说寿三百岁。又《清史稿》载:清著名武侠甘凤池精内功,善导引,亦能布气疗疾。其法为以己之背抵病者之背而布气疗病。史料所见,古代布气治病者亦多道姑道婆。《南阳县志》(光绪版)卷十二记有宋代张仙姑布气治病:“张仙姑,南阳人,莫详其所以。人有疾,仙姑辄瞑目潜为布气攻之。俄觉腹热如火,已而鸣声如雷,虽治疴者无不愈。宋徽宗尝召至东都,后不知所终。”道姑多能布气治病,表明妇女内功修炼之女丹功法至唐宋时期已发展成熟。据葛洪《抱朴子·至理》,古代道家亦能以气功治金创有奇效:"以炁禁金疮,血即登止。又能续骨连筋。”(《太平御览》卷742引《抱朴子》作:"治金疮以气吹之,血即断,痛登时止。”)古代道家还能以气使人体之病患转移,如《南史·张融传》记"公孙泰患背(痈),薛伯宗为气封之,徙置斋前柳树上。明旦痈消,树边便起一瘤,如拳大,稍稍长二十余曰,瘤大脓烂,出黄汁斗余,树为之痿损。”把人体所生背痈,转移到柳树上去,人痊愈而树患病,这就更为神秘了。但运用布气之术驱赶病气、邪气使人康复,则是符合气功原理的。古代道医布气疗病,在今曰已得到较好的承继与发扬,而且把气功治病之机制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电器治疗仪器,并在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果,标志着布气治病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