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医治病的禁咒之法

道医  2023-09-12 15:59:50

古代医家与道家,均有禁咒之方以治病。如(隋书·经籍志)等古文献目录中有(三五禁法)八卷、《禁法)九卷、《三五神禁治病图》等禁方书目。唐代著名道医孙思邈(千金翼方)中专列(禁经)二卷,把"禁咒"与汤药、针灸等并列为"救急之术〃。并在《禁经》中详述禁咒之法。禁咒亦称禁方、禁法,乃道家以咒语、步态、印诀、存想、闭气等方法,运用于所禁对象而制伏之。禁咒之用,极其广泛,葛洪《抱朴子·至理》详论禁咒之法,并指出其根本性质为炁之作用:"吴越有禁咒之法,甚有明验,多炁耳。知之者可以入大疫之中,与病人同床而己不染。”指出禁方有防止传染病之巨大力量。葛洪列举了禁咒之方的多种效应,可以“禳天灾,禁鬼神,禁虎豹、蛇蜂,皆悉令伏不能起。以炁禁金疮,血即登止,又能续骨连筋。以炁禁白刃,则可蹈之不伤,剌之不入。若人为蛇虺所中,以炁禁之则立愈。近世左慈、赵明等,以炁禁水,水为之逆流一二丈。又于茅屋上燃火,煮食食之,而茅屋不焦。又以大钉钉柱,入七八寸,以炁吹之,钉即诵射而出……”葛洪还列举了禁手入沸汤不伤,大寒不冰,炊者不熟,犬不得吠,刀剑不得拔,箭矢返射等等。因此,葛洪认为修道之人,要入深山,必须先学禁法,方能避山中毒蛇、猛兽、毒物、瘴气之害。(见《抱朴子登涉》)

道医治病的禁咒之法

道医治病之禁方,记载最详者当为药王孙思邈《千金翼方·禁经二卷》此《禁经》先详论习练禁法之各种方法、技术及步骤,次论禁治各种疾病:计有禁温疫、禁鬼客忤气、禁疟病、禁疮肿、禁喉痹、禁产运、禁金疮、禁蛊毒、禁遁注、禁邪病、禁恶兽虎狼、禁蛇毒、禁蝎蜂、禁狗鼠等十余类。每类有禁咒及禁法若干条,总计禁方百余首,禁方由咒语、禹步、掌诀、闭气、吐气、存想、睡液等组成。一般称之为"咒禁"、"气禁"、"睡禁"等,以下略述禁方各组成部分之演练及内容。

按《禁经》习禁法者首当斋戒:"神仙经曰:凡欲学禁,先持知五戒、十善、八忌、四归,皆能修治此者,万神扶助,禁法乃行。”这些斋戒内容主要为道德修养之戒律与洁净素食等规定,如五戒为: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指行善作好事的各项内容。

习禁方应熟读各种咒语,并在"受禁法"中反复背诵。兹举咒语数例,以见一斑。

神水解秽咒:“神水解天秽、地秽、生秽、死秽、人秽、鬼秽、身秽、病人之秽,速除去之,立令清净,急急如律令!

禁时气瘟疫咒:"天封吾以德,地封吾以道,吾奉天威取地武,吾遇石石烟,按症症散,左达右贯,贯骨达体,追病所在,何邪敢进。进者斩死,北斗七星饮汝血,叱叱灭手下,急急如律令!”

习禁方应熟练禹步。所谓禹步即道教步罡,于多种法术中运用之步法,传为大禹所创,故名。《洞神八帝六度经?禹步致灵》第四云:“禹步者,盖是夏禹所为术,召役神灵之行步,以为万术之根源,玄机之要旨。昔大禹治水……居南海之滨,见鸟禁咒,能令大石翻动。此鸟禁时,常作是步,禹遂模写其行,令之入术。自兹以还,术无不验,故曰禹步。〃葛洪《抱朴子?仙药》中记有禹步法:"前举左,右过左,左就右。次举右,左过右,右就左。次举左,右过左,左就右。如此三步,当满二丈一尺,后有九迹。”此为足之跨步法,九迹谓有九个足迹。道教认为禹步可发神功,抵御邪恶,制服鬼怪。唐宋道教发展成多种禹步,如三步九迹法,十二迹禹步法,摄地记飞天纲法,天地交泰禹步法,以及按后天八卦序列的"禹步罡”,按北斗序列的"七星禹步头〃等,均为道教作法时之舞蹈步法。《千金翼方.禁经》中亦详述练禹步之法:"凡欲作法,必先取三光气,又禹步,然后作法验矣。三光者日月星。禹步者,或三步、七步、九步不定。若欲受三光气者,极晴明日,向日两脚并立……然后取禹步三步也。所欲步时,先举头看日光剩开口吸取曰光明,即闭口塞气,至三步始得放气也。三步者,从立处两过移两脚始成一步,三步即是六过移脚也。”此段还讲了向月光、星光练禹步之法,曰是阳,月星为阴,左为阳,右为阴,故受日之气则先移左腿,受月星之气先移右腿。"星者即是北斗七星也,星中最须殷勤,所以须九步也……作九步时既长久,若一气不得度,是以三步作一闭气,则九步即三过闭气也。”此为禹步与气功采气相结合,因而禹步中亦有练气功之内容,可见在禁方中炁的确有重要作用。

禁方中有《掌诀法》,即掐捻五手指之各节,各节各有所主事,如大指第一节生人、蛇、虎之头。第二指第一节是蛇、虎之目,第二指第二节是鬼目。五指共十五节,各代表一事物,作禁时,即掐捻有关指节。如"凡欲行禁者,皆须先捻鬼目,若与男禁捻左手目,若与女禁,即捻右手目……左营目者开左目,闭有目;右营目者开右目,闭左目。”在掐捻手指同时还按需要睁闭一只眼。如禁虎,先存想狮子,手捻虎目。如禁狗则存想作虎,手捻狗目。又如有恶人侵犯,禁之,则闭气押大指第一节,左营目,恶人即止怒。禁病,则皆须禹步、诵禁文,捻而用之,急则瞋而押之,缓则捻之。”可见此掌诀法是配合禹步,念咒禁治疾病的禁方内容之一。

道医以禁方治疗各种恶疮、痈疽、肿痛时,除念咒等法术外,还常用睡液喷涂患处,有止痛消炎之功效。如(禁痈肿法》:"正面向东,以手把刀按其边令匝,以墨点头重重围讫,然后急睡之,即愈。〃其咒语曰:?“日出东方,乍赤乍黄,牵牛织女,教我睡方。若是痈,应钾空。若是痤,应钾碎。若是疖,应钾灭。若是肿,应钾垄。不疼不痛,速去速去,急急如律令!”另一咒语《禁一切肿》说了睡之威力,"咒曰:吾口如天雷,唾山崩,唾木折,唾金缺,唾水竭,唾火灭,唾鬼杀,唾肿灭。池中大鱼化为鳖,雷起西南不闻其音。大肿如山,小肿如气,浮游如米,吾唾一肿百肿皆死,急急如律令!〃道医以唾液治病,特别是治肿疮虫毒有一定疗效,是有其客观的科学性的。唾液中含有消化酶、腮腺激素等多种物质,不仅具有增强肌肉、血管作用,且能杀菌消毒。报载日本同志社大学教授西冈一等研究证明唾液还有抑制致癌物质之作用。道家内炼称唾液为“玉液〃、"玉泉〃,能“去三尺,除百病〃。小周天功法称口津为“玉液还丹〃,为丹家重视。又据美国科学家研究,人存不同之意念时,唾液之成分发生变化。凡人存善念时,向玻璃管呼气,其凝聚物透明无色;如存恶念、怨恨,则凝聚物变色,且含毒素。可见意念影响唾液之成分与功能。《内经·灵枢·官能》云:"疾毒言语轻人者,可使唾痈咒病。”《内经》之这一记载亦证明意识对唾液之影响,与上述试验是一致的。由此可见道医禁方之用唾液治病,亦有着其客观的依据。

东汉末年。张角的黄巾军的太平教和张鲁的五斗米教,有何区别!

张角
(?--184),钜鹿(今河北宁晋县)人,黄巾起义军首领,太平道创始人,张角早年信奉黄老学说,对在汉代十分流行的谶纬之学也深有研究,对民间医术 、巫术也很熟悉。

建宁年间(168---172), 他带着两个弟弟,首先在灾情特别严重的翼州一带开始传教活动。灵帝熹平年间(172---178),他在大量招收学生 、培养弟子 、吸收徒众的基础上,创立了太平道。
太平道为我国道教的早期教派之一,以推翻腐朽没落的东汉王朝、建立太平社会为己任。 其主要特征是以《太平经》为主要经典,以"中黄太一"为其奉祀之至尊天神。太平道的纲领、目标、教义、称号、教区组织、口号、宗教仪式、活动内容、传教方式等,皆据《太平经》而来。

他到处散布"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张角根据《太平经》“众星亿亿,不若一日之明也;柱天群行之言,不若国一贤良也”,自称大贤良师,为太平道的总首领;他的两个弟弟,张梁、张宝则自称大医,亦为太平道的首领之一。凡太平道成员及其信徒,若犯有过失,只要跪拜在首领面前,承认错误,保证不再犯,便给以宽恕。

张角常持九节杖,在民间传统医术的基础上,加以符水、咒语,为人治病。并以此为掩护,广泛宣传《太平经》中关于反对剥削、敛财,主张平等互爱的学说、观点,深得穷苦大众的拥护。张角又派出弟子八人,到四面八方去宣传教义。发展徒众,“以善道教化天下”。十余年间,太平道势力遍布青、徐 、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徒众达数十万人。主要是穷苦农民,也有城镇手工业者.个别官吏、甚至宦官。张角将教徒划分为三十六方(教区组织),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设渠帅负责。

在此基础上,张角又按《太平经》中“顺五行”的思维方法,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选定于甲子年甲子日、即灵帝中平元年(184)三月五日举行大起义。张角还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响亮口号,欲说明按照万物兴衰、按照朝代演变的规律,汉王朝(苍天)大数已尽,作为土德(土色黄)、黄天的代表,太平道应当取代汉王朝。在二月初,各方首领及信徒便已着手准备。他们用石灰在洛阳的市门及州郡官府墙上书写“甲子”等标语口号。

一大方的渠帅马元义首先通知荆州、扬州的信徒数万人,到邺(河北临漳)城集中,准备起义。于是,其分管的信徒们便已开始向邺城集中。马元义还多次到京城洛阳约定宦官中常侍封 、徐奉为内应,在三月五日里应外合,一道起义。

大约在预定起义日期的前十天,即二月十五日前后,太平道的一个信徒、济南人唐周上书官府告发起义之事。于是,朝廷紧急捕捉马元义,车裂于洛阳;并紧急动员各种力量,捕捉诛杀张角信徒一千余人;又通知冀州捕捉张角及其家人。

张角等发现事已败露,即用各种方法星夜通知各方,立即起义。起义时,义军首先将抓获的贪官杀了祭天。起义时,张角军皆头裹黄巾 ( 黄天的象征 ),时人称之 “黄巾军”。起义后,张角依据《太平经》中关于“有天治、有地治、有人治,三气极,然后歧行万物治也”的理论,自称“天公将军”,其弟张宝自称地公将军,其弟张梁自称“人公将军”。

起义开始后,群众纷纷响应,或入伍为信徒,或送粮送衣,义军发展很快。义军攻克城镇后,往往烧毁官府,杀贪赃官吏,将其财产分给百姓。贪官污吏平时作威作福,一闻义军到来,便吓破了胆,如同丧家之犬,多已逃之夭夭。旬日之间,天下震动,京师震动。

但由于黄巾军的主体是农民,组织不够严密,在政策和策略上普遍掌握不够 好。他们除了攻打官府外,还普遍攻打豪强、士家及各种有钱人家。于是,豪强、士家都迅速站出来,配合官府义军。起义约十个月后,黄巾军主力败于官府、豪强的联合。不久,张角也在这期间病死。

太平道

是早期道教派别之一。酝酿时间较早,如以于吉上《太平青领书》算起,则
肇始于东汉顺帝时(126~144)。
但当时尚未形成教团。直至东汉建宁、熹平(168~178)年间,巨鹿(今河北宁晋)
人张角为组织黄巾起义,始创太平道。
东汉后期政治黑暗,豪强兼并,小农破产,加以自然灾害频仍,社会矛盾极其尖锐。
张角顺应时势,据《太平经》“以善道教化天下”之宗旨,开始以“跪拜首过”向神忏
悔的方式布道,用“符水咒说”为下层民众治病,备受欢迎,史称“病者颇愈,百姓信
向之”,但在《后汉书》中,仅称张角“奉事黄老道”,“以善道教化天下”,并无
“太平道”一词。在《三国志·张鲁传》注引魏郎中鱼豢所撰《典略》中,始有“光和
中,东方有张角,……角为太平道”等语。实际上太平道之名源于《太平经》:“太平
道,其文约,其国富,天之命,身之宝。”“急教帝王,令行太平之道”。《三国志·
孙坚传》载:
张角“以善道教化天下,而潜相连结,自称黄天泰平。”表明“太平道”又是张角
“潜相连结”起义时的自称。
太平道以阴阳五行、符箓咒语为根本教法,与《太平经》所谓奉天地、顺阴阳五行
而杂以巫术的思想基本吻合。它的传教方式是:“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
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
其教人“叩头思过”亦源于《太平经》卷九十七:
“今欲解此过,常以除日于旷野四达道上四面谢。叩头各五行,先上视天,回下叩
头于地。”认为人有过失,天必有所明察而施加惩罚,要得到天神宽宥,可在旷野四达
道上叩头,气候之神便会将其所请上通于天,下通于地,而得免罪。《太平经》卷九十
二称:“以丹为字,以上第一。次下行将告人,必使沐浴端精,北面西面南面东面告之,
使其严以善酒,如清水已饮,随思其字,随病所居而思之,名为还精养形。”卷一百八
又称:“欲除疾病而大开道者,取诀于丹书吞字也。”太平道认为符是天神的文字,饮
符水则天神的命令入人体中,神使心正自觉,便可除病去疾,与《太平经》所载,如出
一辙。
据《三国志·武帝纪》注引王沈《魏书》称,东汉初平三年(192),青州黄巾军曾
致书曹操:“昔在济南,毁坏神坛,其道乃与中黄太乙同,似若知‘道’,今更迷惑。
汉行已尽,黄家当立,天下大运,非君才力所能存也。”观此文之意,黄巾军是奉祀
“中黄太乙”神的,这或许也是太平道奉祀的神灵。“太乙”即“太一”。《太平经》
称:“天地之道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守气而不绝也。……乃上从天太一也,朝于中极,
受符而行。”秦汉时期,“太一”被看作在天中央主宰四方的最高神。在《黄帝内经》
《参同契》《老子铭》等与早期道教有关的文献、碑铭中,亦出现“太一”信仰,并有
“太一”位于中央的观念。太平道在“太一”信仰上加“中黄”二字,既与“太一”居
中的观念有关,又与五行土居中,色尚黄,黄为大吉之色的意义相通。
太平道据《太平经》创教,亦据《太平经》组织黄巾起义。史称张角自号“大贤良
师”,倡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太平”,其所言“大贤”“黄天”
等词,以及选甲子为起义之年,皆可在《太平经》中找到根据。《太平经》卷九十载:
“治国欲乐安之,不得大贤事之,何以得一旦而理平?”《太平经》以奉天地、顺五行
为主旨,按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运序,汉以火德王,汉运衰,代汉而兴
者当为土德,土色黄,故张角自称“黄天”,以示将承汉祚而王天下。《太平经》卷三
十九又称:“甲子岁也,冬至之日也,天地正始起于是也。……凡物生者,皆以甲为首,
子为本,故以上甲子序出之也。”该经复有“三五气和,日月常光明,乃为太平”之语,
可见张角选择甲子年(184)三月五日作为黄巾起义的日期,显然是受《太平经》的影响。
张角在创教过程中同时准备武装起义,十余年间,徒众发展至数十万,遍布青、徐、
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境。张角以“方”为单位组织教徒,大方万余人,小方
六七千人,共建立三十六方,每方设渠帅统领。准备就绪,乃命大方马元义等调集荆州、
扬州数万人,北上冀州邺城,准备在邺城发动起义。由于叛徒唐周告密,朝廷车裂马元
义,京城洛阳一千多太平道徒被杀,原定于甲子年三月五日起义被迫提前于二月发难。
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八州太平道徒同时俱发,
“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经过十个月的激烈战斗,在东汉王朝重兵围剿下,黄巾主力虽然被歼,但到中平五年
(188),中原地区黄巾余部再次发动起义,其中青、徐两州黄巾竟发展至百万之众。在
黄巾起义中,大批太平道骨干多在战斗中牺牲,太平道组织无形解体,残余的信徒大都
融入五斗米道中。
太平道虽在黄巾起义后瓦解,但对后世仍有相当的影响。
如太平道三十六方的术数观念,为后世道教所继承;后世道士持九节杖、着黄衣、
戴黄冠,用符水、咒语等道术为人治病消灾,等等,也都承袭太平道的规制。唐宋时期
的“明教”更尊张角为其教主;清代中期川陕白莲教起义宣扬“黄天将死,苍天当生,
大劫在迩,人民有难”的谶语,亦明显受太平道的影响。

张鲁
(?~216)为张陵之孙,五斗米道系师。字公祺(一作“公旗”),沛国丰
(江苏丰县)人。张陵死后,其子张衡继行其道。衡死,张鲁继为首领。其母好养生,
“有少容”,“兼挟鬼道”,往来益州牧刘焉家。他通过其母跟刘焉家的关系,得
到信任。东汉初平二年(191)刘焉任命他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修带兵同击汉中太
守苏固。张修杀苏固后,张鲁又杀张修,夺其兵众。刘焉死,其子刘璋代立,以张鲁不
顺从他的调遣,尽杀鲁母家室。张鲁遂割据汉中,以“五斗米道”教化人民,建立起政
教合一的政权。史载,张鲁在汉中,因袭张修教法,并“增饰之”。自称“师君”。
来学道者,初称“鬼卒”,受本道已信,则号“祭酒”,各领部众;领众多者为“治头
大祭酒”。不置长吏,以祭酒管理地方政务。继承其祖的教法,教民诚信不欺诈,令病
人自首其过;对犯法者宽宥三次,如果再犯,然后才加惩处;若为小过,则当修道路百
步以赎罪。又依照《月令》,春夏两季万物生长之时禁止屠杀,又禁酗酒。他还创立义
舍,置义米肉于内,免费供行路人量腹取食,并宣称,取得过多,将得罪鬼神而患病。
东汉末年,群雄蜂起,社会动乱,不少人逃往相对安定的汉中地区,如关西民从子
午谷逃奔汉中的就有数万家。张鲁还得到巴夷少数民族首领杜濩、朴胡、袁约等人的支
持。他采取宽惠的政策统治汉中,“民夷便乐之”。“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
五斗米道凭借政权的力量扩大了影响。
当时曹操把持的东汉政权无暇顾及汉中,遂封张鲁为镇民中郎将(一作“镇夷中郎
将”),领汉宁太守。张鲁统治巴、汉近三十年。建安二十年(215),曹操亲率十万大
军西征汉中,张鲁弟张卫以数万人马据阳平关坚守,为曹操所破,张鲁避走巴中,不久
降操。因本有降意,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一作“襄平侯”),邑万户。其五子皆封
侯,且与曹操联姻。后世道教徒称张鲁为“张镇南”。次年,张鲁卒,谥原侯,葬于邺
城(今河北临漳)东。他投降曹操后,大量徒众北迁,使五斗米道的势力发展至北方和
中原地区。
张鲁以《道德经》为该教的主要经典,为便于向其徒宣讲《道德经》,乃为之作注,
名《老子想尔注》。提出“道”“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认为“道
精”“分之与万物,万物精共一本”;主张君臣民皆须“顺道意,知道真”,“行诫守
道”。又认为,“生”是“道之别体”,道人“但归志于道,唯愿长生”。“道设生以
赏善,设死以威恶”。只有“奉道诫”,将“积善成功”和“积精成神”二者结合起来,
才能不死成仙。主张“治国之君务修道德,忠臣辅佐在行道”,指出如此一来,“道普
德溢,太平至矣。吏民怀慕,则易治矣。
悉如信道,皆仙寿矣”。还抨击儒家五经“半入邪”,“大伪不可用”;反对淫祀,
认为“天之正法,不在祭餟祷祠”;对宣扬“圣人天所挺生,必有表”,“仙自有骨,
非行所臻”的《河》《雒》纬书也予以否定,提出道徒“忠孝至诚感天”、通过修行自
臻“仙寿”的观点。因此他尤其重视道徒的自身修养,倡导诚信,有病则忏悔己过。相
传他又创涂炭斋等斋醮仪式。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追封他为“太清昭化)广德真君”。

五斗米教

(天师道)是道教早期的重要流派。关于它的起源,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传统认为,五斗米教是张陵于公元126-144年(东汉顺帝时)在四川鹤鸣山创立;但当代学者任继愈主编的《中国道教史》和樊光春先生著的《陕西道教2000年》则认为,五斗米教实际上由张修在公元184年(东汉灵帝中平元年)之前创立于汉中。

据《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概述张角、张修的学说时说:“熹平中,妖贼大起,三辅有雒曜。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修。角为太平道,修为五斗米道。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或其不愈者,则为不信道。修法略与角同,加施静室,使病人处其中思过。又使人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号为奸令。为鬼吏,主为病者请祷。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为常,故号曰五斗米师。”

关于道教的问题

道教,是一种发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宗教。它在中国古代的影响仅次于佛教。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被认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的各种理论学说和实践方法。

道教的称呼在形成初期有所不同,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许多人都曾经以“道”来称呼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甚至佛教都曾经由于各种原因自称或被认为是“道教”。儒家最早使用“道教”一词,将先王之道和孔子的理论称为“道教”。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把“菩提”翻译成“道”,因此也被称为“道教”。而到了东汉末年出现了五斗米道,自称为“道教”,取“以善道教化”之意。自此,其他各家为了以示区别,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称,而成为五斗米道的专称。

现在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等一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法术仪式,功德成神,常见的后天神仙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者。

教理和教义

道教从创教之初,就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根本经典,将其中“道”和“德”作为基本的信仰。道教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万物都是从“道”演化而来的。而“德”则是“道”的体现。三清尊神则是“道”最初的人格化显现,也代表了宇宙创生的三个重要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三清化生出天地宇宙和自然诸神,这些称为先天尊神(天尊),乃道所演化,先天既与道体合一,而道法无远弗届充斥无边宇宙,故道教徒祝颂语常曰“无量天尊”,人类通过某些方式可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这些人称为后天神仙,最高修为者也可以达到天尊。

道教以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为教主,也就是老子。此外道教的至尊天神在历史上的不同宗派道经中还有其他说法,一是以玉清元始天尊为最高天神,二是以上清灵宝天尊为最高天神,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为最高天神,最后,演变成三位一体的一炁化三清的神学理论。

道教重生恶死,追求长生不老,认为人的生命可以自己做主,而不用听命于天。认为人只要善于修道养生,就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因此也就产生了许多修炼方法:炼丹、服食、吐纳、胎息、按摩、导引、房中、辟谷、存想、服符和诵经。

道教神学可以说是道家思想神秘化后的宗教学说,未必完全切合,其间异同,颇值玩味。然道教既祖称老、庄,尊崇《道德经》(老子)、《南华经》(庄子)等众多道家经典,毕竟吸收继承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内容。此外,它也受到了《易》以及阴阳家、儒家、佛教以及上古方仙道的影响。

历史

渊源

道教虽奉老子为祖师,但其主张与老子、庄子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于汉初盛行的以老子之名言修道养寿的黄老道。道教的另一渊源是始于战国、盛于秦汉的方仙道。此外,亦可遥追殷商的鬼神崇拜。

道教在其逐渐形成过程中,与当时正进入中国的佛教的互动(佛教对道教的影响以及道家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也很值得注意。

发展历程

道教的发展一般分为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唐宋的兴盛、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和清以后衰落四个时期。

道教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作为道教最终形成的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太平经》的流传,一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东汉顺帝时(126年—144年),于吉、宫崇所传的《太平清领书》(即后来所谓《太平经》)出世,得到广泛传播。到东汉灵帝时,张角奉《太平清领书》传教,号为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已是颇有影响。后来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日趋衰微。同样是在东汉顺帝时,张陵学道于蜀郡鹄鸣山,招徒传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其孙张鲁保据汉中多年,后又与最高统治当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响从西南一隅播于海内,遂为道教正宗。

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炼丹术的盛行和相关理论的深化,道教获得了很大发展。同时道教也吸取了当时风行的玄学,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东晋建武元年,葛洪对战国以来的神仙家理论进行了系统地论述,著作了《抱朴子》,是道教理论的第一次系统化,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南北朝时,寇谦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师道”,陆修静建立了“南天师道”。

到了唐宋,唐高祖李渊认老子李耳为祖先,宋真宗、宋徽宗也极其崇信道教,道教因而备受尊崇,成为国教。此时出现了茅山、阁皂等派别,天师道也重新兴起。在理论方面,陈抟、张伯端等人阐述的内丹学说极为盛行。

此阶段不仅中国内部道教有所发展,更藉由迁徙与文化交流发扬至亚洲其他各处。比方东晋末,五斗米道在中国南方发动起义失败后,卢循率部逃至越南交州。越南人李脱帮助卢循进攻交州府城,失败后自尽。这是道教传入越南最早的记载。另外,诸如韩国融入坛君神话的天道教或日本结合日照天神、崇仰天皇思想、祭祀神灵的神道教。不过,除越南道教尚存其道教本质外,韩国天道教或日本神道教就其宗教内容等,与道教已大相迳庭。

金朝时,在北方出现了王重阳创导的全真道。后来,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为蒙古成吉思汗讲道,颇受信赖,被元朝统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权力。而同时,为应对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龙虎山天师道、茅山上清派、阁皂山灵宝派合并为正一道,尊张天师为正一教主,从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南有正一两大派别的格局。

明代时,永乐帝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对祭祀真武的张三丰及其武当派大力扶持。此时,道教依然在中国的各种宗教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清代开始,满族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并压制主要为汉族人信仰的道教。道教从此走向了衰落。

近现代的道教

明清以后,道教基本已经停止了发展。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道教更是衰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国政府新的宗教政策的执行,以前的一些道教的清规戒律由于和现行法律抵触而作废。1957年,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管理中国道教内部的事务。到文化大革命时期,道教同中国其他的宗教一样经受了一场浩劫。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道教才开始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惟信仰道教人口,并不普遍。

道教神仙

道教是一个多神教,最高的神是由道衍化的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其中道德天尊即是太上老君。另外道教按照人间的秩序发展出了天庭及玉皇大帝和一系列官员,吸收了佛教的地狱和海中世界的概念,作为天庭的附属,也发展出了阎罗殿和水晶宫的一系列神仙官员,再加上地方神仙系列如四值功曹、山神、城隍、土地、灶王等。还吸收了众多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西王母、八仙等作为天庭秩序之外的“散仙”。所以道教的神仙众多,还随时可以吸收地方百姓创造的任何神仙以及崇拜的名人,如妈祖、关帝等都可以纳入道教的神仙系统。但一般宫观只供奉三清神像,其他的神可以建立自己的庙宇。

此外,道教认为人身也是一个小天地,因此人身上的各种器官,例如毛发、五官等等也都有神灵驻守,而且还有相应的修持方法。

戒律

道教戒律是一些约束道士思想言行的准则。道教的戒律依照不同的教派,有着不同的内容。一般说来,全真派的戒律严于符箓派。戒律的内容主要有不得杀生,不得喝酒吃肉,不得偷盗,不得邪淫等。戒律是教徒必须遵守的,而且必须有一个受戒仪式一名道士才能算作教徒。根据规则的严紧程度,戒律可以分成上品戒,中品戒,下品戒。根据节律的多少有“三戒”、“五戒”、“八戒”、“十戒”、“老君二十七戒”等。

除戒律外,还有道教清规,就是道士犯戒以后的处罚手段。具体条例派别不同则规定也不同。

道教的戒律,在吸取了佛教的一些内容和儒家三纲五常等要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自己特有的内容。道教的清规戒律也是随时事的变化而变化的,当与政权的法律相冲突时,会进行适当的调整。

道术
道教的宗教活动十分庞杂,主要分两大类,道士的自身修行(称为道术)和道教仪式,内容包括道教经法、忏法、斋、醮、符咒、禁咒、隐遁、乘蹻、驱邪、伏魔、降妖、消灾、祈禳、房中术、神仙术、辟谷、风水堪舆、占卜等。

道士的自身修行成为道术,包括内丹,外丹,服食,房中等内容。外丹是指烧炼丹砂铅汞等矿物以及药物,制作能够使人长生不老的丹丸。现代科学认为这些丹药大多有毒,古人也有很多服食致死的例子,所以后来道教也认识到由于外丹服食和配制的方法较难掌握分寸,所以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而后世转向较为保险的内丹修炼。外丹也被认为是现代化学的先驱。

内丹则是指通过行气,导引,呼吸吐纳,在身体里炼丹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外丹和内丹的用语相同,但是所指代的含义完全不同,比如把人体比喻为烧炼丹丸的炉鼎,不过理论上还是具有相通性。古时炼丹术的传授大多师徒相承,口口相授,外人很难了解。

此外道教还有许多道术。例如内观、守静、存思、辟谷等多种。这些现代多归为气功。另外,全真道的道教徒许多都习武术。中医理论亦源自道教。

道教的仪式统称为“斋醮科仪”,斋是清洁的意思,醮是指祈祷,又称为道场。 道教祭祀神仙,由于认为神仙清静洁高,因此祭祀前需要沐浴更衣,不喝酒吃荤,进行斋戒。进行祭祀活动称为“醮”,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吸取了许多佛教的内容,名目繁多。道教认为通过这些仪式可以去灾求福。占卜也是道术的一部分,包括卜卦、抽签、测字等。此外,道教很有特色的是使用符、箓。符是用朱砂画在黄纸上的一些符号,道教认为可以用来治病,而箓则被认为可以驱使天神。另外道教认为口念禁咒可以治病驱使鬼神,赶走野兽。这些主要都是正一道的法术。

主要典籍

道教奉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经》为最重要的两部经典。另外,道教模仿佛教的大藏经创制了道藏,收集历代道家著作,不仅包括哲学和道家理论,而且包括炼丹、养生、治病、气功等方面的著作。主要有《正统道藏》、《道藏辑要》、《万历续道藏》等,现仅存明代《正统道藏》流传,其它版本已失传,现存历代道教经典多收录於此。道教的经书数量非常庞大,各派的主要经典也各不相同。

《周易参同契》是最早的丹经,称为丹经之祖,此外《抱朴子》也是道教丹鼎派的基本经典。《太平经》和《老子想尔注》也是道教早期的主要经典。《黄庭经》和《上清大洞真经》则是上清经箓派的主要经典,茅山派也非常重之。《度人经》和《三皇文》则是灵宝派和三皇派的主要经典。《阴符经》和《常清静经》也是道教两部非常重要的经书,是道士必须诵习的经书。此外,《玉皇经》和《心印妙经》也是道教徒的日常功课之一。

道教南宗正一派虽然以符箓、斋醮、科仪为主,但北宋以后也主张三教一理,修炼内丹,出现了《悟真经》、《金丹四百字》等经典。道教北宗全真派更主张三教合一,炼气全神,明心见性,兼融释儒,以《道德经》、《孝经》和《般若心经》三家经典为主,提倡“孝谨纯一,敦厚朴素”。

教派

泰山上的一位道士(此图非道士正统服饰表现,正统道士服不是排扣旗装样式,而是交领汉装式样)

从修行方式上来说道教主要分为两个派别——符箓派和丹鼎派。前者主张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后者主张炼金丹求仙,分外丹与内丹二脉。

道教的分派,一般认为是开始于宋、元。道教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有5个大派:
正一道:下面又分有灵宝派,正一派、净明派
全真道:又有南宗和北宗之分。支派也有很多,如龙门派,遇仙派,南无派,随山派,嵛山派,华山派,清静派等。
真大道教:金朝时创立,元朝以后逐渐衰微。
太一道:金朝时创立,元末以后逐渐衰微。
净明道:南宋时创建,明朝以后衰微

明朝以后,道教分为正一道和全真道两大派别,其他宗派全部归纳到这两个宗派之下。现在北京的白云观藏有《诸真宗派总簿》,所列道派共有86家,实际上只有80家。
正一道:正一道即东汉末年的五斗米道,后更名为天师道,正一道。其道士可以在家修行,不戒荤腥,可婚娶生子。其道观,一般被称作为“子孙庙”。
全真道:全真道兴盛於金元时代,是宋元新道派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派。代表人物王重阳,丘处机。全真道讲求清修,其道士必须出家、吃素。其道观,一般被称作为“十方丛林”。

道教文化

道教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绘画、建筑、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化学、武术、天文学、地理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它对于华人的思维方式、伦理、道德、民俗、民族关系、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等各方面也有很深的影响。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道教中一些宗派都师徒相传一些武术和气功,例如武术中很出名的武当派,据说就是武当山上的许多道士传承的武术。道教的武术也和许多武术不同,讲究圆柔、后发制人,充分体现了道教的教理。其中像太极拳这样的简单武术套路,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健身活动。道教气功也是中国气功中的一大流派,全真道的修炼方法基本上就是气功,对气功的探索和发展,其贡献很大。

道教的养生术还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医学《黄帝内经》中经络学等方面内容。 此外,许多道教徒研习医术,对于中医学发展颇有贡献,如葛洪、陶弘景等人,于中医药皆有所建树。

道教的炼丹术对火药的发明有着重要的影响。

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受道教影响很深,他曾经游历各地,求仙访道,甚至炼过丹、受过道箓,可以说是位虔诚的道教徒。这段经历给他的个性、诗歌创作乃至一生的际遇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李白受召入长安,受到唐玄宗等许多的道士和信仰道教朋友的推荐。寻仙过程中,他游遍五岳,给他带来大量的素材。他的诗歌中也常常出现“仙人”、“羽化”等意念。

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虽然讲述的是佛教徒唐僧等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但全书中使用了大量道教专有的概念如心猿、意马、姹女、元神等,还构筑了一个以玉皇大帝为核心的道教神只、神官系统。书中也出现了很多道教人物和魔怪,不过多为反面角色。

而完全以道教为核心的最著名小说则要数《封神演义》了。书中讲述的商周战争,其实质就是道教的两个派别阐教和截教的斗争。书中出现的各色仙神和宝物等,也全属于道教系统。

道教与道家

「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历史来看,这两个词指称过很多不同的内容,也曾混为一谈;现在也仍然有人主张将二者等同起来。然而,如果将道家理解为由老子、庄子开创,并在魏晋被重新发明的哲学思想流派,将道教理解为於两汉逐渐形成,后又有若干发展分化的宗教,那麼,虽然道教在理论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要素,甚至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二者还是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说道教理论就是道家思想。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教徒与组织,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道家作为一个哲学思想流派,其思想演变与代表人物应是它被解说时最重要的内容;魏晋之后道家思想的传承演变,现在看来还是模糊而难以说清的,但它对历代学者文人的影响却仍是依稀可辨的;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狭义的「道家」指的就是先秦时代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流派。

道教神学与道家思想的异同,确实一言难尽。试举一例:道教所谓长生不老,成仙通神,老、庄并未言及,也不能视为老、庄思想的合理的引申,甚至可以说,与自然之道亦不无悖逆。

道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同

道教的理想世界不同于佛教的极乐世界,也不同于基督教的天堂。道教的理想世界有两种,一种是世俗的,一种是宗教的。世俗的理想世界在《太平经》中讲的很明白,希望世界成为一个公平、和平的世界,没有灾祸、没有战争。而宗教的理想世界则是“仙境”,道教追求得到成仙,这样就能超脱生死,在仙境中过仙人的生活。不同于其它宗教的是,道教并不认为人死后才能到达仙境,而是认为人的形体通过一些形式的锻炼可以长生不死,成仙以后也可以一样生活在普通人的世界里,作“活神仙”,也可以到仙境中去生活。但是由于达到成仙的境界非常不容易,因此后来才出现了“尸解”等方式。而且所说的仙境,大多数也是处于现实当中,例如所谓的“洞天福地”中很多就是中国一些风景秀丽的地方。

大多数的宗教教义认为人生充满了不幸或者罪孽,认为死后灵魂才有可能得救。然而道教却认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道教追求的是长生不死。也因此有许多养生的方法,例如气功等在道教得到了发扬。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推荐文章
《易经》:读懂这三句话,人生没有怨言
2023-10-09
《易经》:读懂这三句话,人生没有怨言
《北京白云观庆贺上元九炁赐福天官圣诞》祈福法会通知
2023-10-10
《北京白云观庆贺上元九炁赐福天官圣诞》祈福法会通知
《西游记》暗藏道家修炼的天机
2023-10-11
《西游记》暗藏道家修炼的天机
牛年12生肖适合靠什么翻身,机遇来啦!
2023-10-09
牛年12生肖适合靠什么翻身,机遇来啦!
【视频】李信军道长《中华诗词》系列讲座第五课——诗仙李白
2023-10-10
【视频】李信军道长《中华诗词》系列讲座第五课——诗仙李白
【文星高照金榜题名】北京白云观为全国高考学子祈福
2023-10-10
【文星高照金榜题名】北京白云观为全国高考学子祈福
腹泻、牙痛、便秘、反复感冒的中医“方子”,一味药就灵!
2023-10-09
腹泻、牙痛、便秘、反复感冒的中医“方子”,一味药就灵!
图文速报|嗣汉天师府庚子年腊月廿三拜太岁法会圆满结束
2023-10-10
图文速报|嗣汉天师府庚子年腊月廿三拜太岁法会圆满结束
每天都在学“养生”,为何健康还是得不到改善?
2023-10-10
每天都在学“养生”,为何健康还是得不到改善?
青牛西出,紫气东来:《太上老君年谱要略》
2023-10-09
青牛西出,紫气东来:《太上老君年谱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