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服食派的源流及奇方珍宝

道医  2023-09-12 15:58:02

道家服食派的源流及奇方珍宝

服食,指服用某些药物以求延生乃至长生不死的方术。服食术在道医防病治病的医疗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服食派起源于战国方士。道医承袭服食术。魏晋南北朝时,金丹一派风起,对服 食派颇有冲击,但同时,服食草木药也较普遍。《抱朴子》有专篇论服食,多为草木 药服食方。至唐代,外丹术再次大盛,服食丹药者众多,因草木药大多加人丹药烧 炼,单服草木药者相对减少。唐以后外丹术渐衰,服食派重新焕发生机,深受广大食疗爱好者的欢迎。.

道医的服食方数量十分惊人。不过就其内容来说,大略只有两类:一是药物类, 二是食物类。过去有的医家把金石外丹甚至服气也混进服食派体系之内,这里不做采 纳。

服食方涉及到医疗学、药性学、方剂学等许多医学科学领域,既有独到见解,更 有一千多年来服食派医家宝贵经验的传承乃至沉痛教训,因此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 产。如今,由服食文化掀起的食疗药膳热潮正在当代食养文化添光增彩。

第一节 服食派源流

服食术起源于战国神仙家,为晚周仙道三流派之一。《史记.封禅书》载,神仙 家倡言: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上有仙人和“不死之药”,人如求得此药 服之,可长生不死。于是齐威王、宣王、燕昭王派方士人海求之,不得。其后,秦始 皇派人率童男女人海求之,未能至。再后,汉武帝除继续“遣方士人海求蓬莱安期 生之属”外,又听方士李少君的怂恿,“亲祠灶”、“而事化丹砂诸药齐(剂)为黄 金”,即令方士从事炉火烧炼,企图用人工炼制出不死药(《史记》第4册1369~1370 页,1385页,中华书局,1959年),促成了炼丹术的产生。从此,“不死药”即包括 人迹罕到之处的奇药(实即野生菌类、草木药),又包括金石药和用金石炼成的丹药 (道士称金丹)。《汉书?艺文志》著录《黄帝杂子芝菌》十八卷,《太乙杂子黄冶》 三十一卷,就是当时服食著作的代表。

道教承袭此术,不少道士皆修服食。《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九和三十载, 韦节“卜居华山之阳,……饵黄精、白术、胡麻、茯苓、丹砂、雄黄”田仕文“常 饵服白术、茯苓,久而有益”;梁谌“广索丹砂,还而为饵”;马俭“断谷服水,傅 率膏、天门(冬)”;尹通“服黄精、雄黄、天门冬数十年,体渐清爽”;王延“唯松 餐涧饮,以希真理”;于章“晡咏林泉,饵黄精、茯苓、山地黄”(《道藏》第5册第 266~275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南 史?隐逸传》载,刘凝之隐居衡山之阳,“采药服食,妻子皆从其志”;顾欢“晚节 服食,不与人通”(《南史》第6册1869页、1874页,中华书局,1975年)。人唐以 后,道士除服草木药和金石单味药外,同时也兼服金石烧炼而成的外丹。此风还普及 于上层社会,不少皇帝如太宗、宪宗、穆宗、敬宗、武宗、宣宗,和大臣杜伏威、李 抱真、李虚中,以及许多文士都争相服食外丹。但多数丹药皆有毒,致使很多服食者 中毒而死。因此引起很多人的反对。唐以后,外丹术和服食外丹之风逐渐衰落,而服 食草木药和单味金石药则继续流传。

与上述服食术发展情况相适应,服食书在历代不断出现。

《抱朴子?内篇?遐览》著录有《木芝图》《菌芝图》《肉芝图》《石芝图》《大 魄杂芝图》各一卷,《服食禁忌经》一卷,《小饵经》一卷,《采神药治作秘法》三 卷。《隋书?经籍志》医方类著录《神仙服食经》《神仙服食方》《论服饵》等二十 余种。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除著录多种外丹烧炼书外,又著录服食 书《太清神仙服食经》《神仙服食药方》《太清诸草木方集要》等十余种。《通志? 艺文略》著录《神仙长生药诀》《服饵保真要诀》《古今服食药方》《摄生服食禁忌》 等四五十种。《正统道藏》收载《神仙服食灵草菖蒲丸方》《种芝草法》《神仙服饵 丹石行药法》《太上肘后玉经方》各一卷,《云笈七签》卷七十四至七十八专列《方 药部》。

《千金翼方》卷十二 “服天门冬丸方”又载天门冬的制法、服法。诸草木药又可 复方配伍服食,如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服药论》列有“安和脏腑丸方”、“治润 气液膏方”即为草木药复方。唐人卢遵元《太上肘后玉经方》亦为草木药复方配方, 它按乾、坤、艮、巽、离、兑、坎、震等八卦次序,列出八个服食方,绝大多数为草 木药之复方配方,药性大都平和,极少或没有副作用。

《正统道藏》收有《神仙服食灵草菖蒲丸方》、《种芝草法》等。

 第二节  服食派奇方珍宝

一、奇方类

道医认为,世间和非世间有某些药物,人食之可以祛病延年,乃至长生不死。作 为希冀长生不死的道教服食术,巳成为历史陈迹,但它所积累的众多服食方,尤其是 草木药方,仍具有可供药用的研究价值。据《动物学杂志》1959年第4期载文称: 1959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从《肘后备急方》、《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本 草纲目》等二十余种道书、中医药典中,筛选出抗衰延年药方一百五十余种,按功 用分为十二类,计耳目单方类十一种,耳目复方类八种,齿发单方类六种,齿发复方 类十八种,诸风单方类六种,诸风复方类二种,悦泽方类八种,补虚单方类八种,补 虚复方类四十种,延年不老单方类六种,延年不老复方类三十六种,其他二种。可谓 我国古代服食养生药研究的一种总结。

二、药物类

用作服食的草木药,据《抱朴子?仙药》篇记述,有五芝(其中之一为灵芝 草)、茯苓、地黄、麦门冬、木巨胜、重楼、黄连、石韦、楮实、枸杞、天门冬、黄 精、甘菊、松柏脂、松实、术、菖蒲、桂、胡麻、柠木实、槐子、远志、泽泻、五味 子等。其他书中还有人参、甘草、大枣、杏仁、桃仁、竹实、苁蓉、干姜、覆盆子 等。前苏联学者用电子计算机对中草药成分配方进行研究,筛选出其中最有价值的三 十种(《中国古代养生之道》117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绝大多数都包括在 《抱朴子?仙药》篇所举草木药中。以上诸药大都可单服,《千金要方》卷十二 “服 地黄方”、卷十四“造生干地黄法”、“造熟地黄法”即载地黄的制法、服法。

三、食物类

古人绝食辟谷时,随身都带有辟谷丹。这辟谷丹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前不久,有专家已考究出辟谷丹的主要成分是:花生仁、栗子仁、核桃仁、大枣、茯苓、山药、白术、黄芪等药。

据传早年古老的黄河时常涨洪水而造成百姓逃难躲灾。一次偶然,有数百名难民 聚集途中庙里求助。当时庙里道人正是一位道医,左思右想,没有解决的好办法,如 果想把这数百名的难民送出几百里的灾区以外。实在没有好的办法;可长期住在庙中 也不是办法。实在左右为难。突然灵感显现,想起自己在炼功时所用的辟谷丹拿出。然后放在大锅中让其徒儿熬煮成粥,每人依次分发一碗,告诫途中只能喝凉开水,不 j 能喝热水,方保在几十天内不食而不饥。大家不能明其道理,反问之,道长说,这是 部 我平时练功所用的辟谷丹,你们所喝的粥是用大黄米煮烂成粥后用蜜蜂的蜂蜡(天 然)、和红糖水加温稀释后,再添上党参,黄芪、虫草、灵芝类补药同黄米粥放在一医 起而熬制出的辟谷丹、你们每人喝这一碗如不喝热水把蜂蜡溶化。我保证你们在几十 天内不吃食物也能保证身体的营养所需。如果想吃食物时,你要必须先慢慢喝热水把 流 胃内的辟谷丹溶解的彻底没了,感觉胃中已没食物了,肚子感觉饿了,再可吃粥类食 派 品,也可少吃菜蔬水果类食物。几天后你们就恢复正常了。于是,大家遵照道长的嘱?

托上路了。正如道长所说在路中的几十天来果然不饥,而且身体也没有缺乏营养的状 四 况,并精力充沛不减。后来此事传播开来,在中原的庙宇中都用辟谷丹的原料——即 章 蜂蜡与大黄米粥熬煮在一块,用模具托模晒成砖,砌成墙,平时当墙用,一旦有灾民 服^ 时,就拿熬粥赈灾,送于灾民(辟谷丹的作法:大黄米与蜂蜡各半份量,分两下熬 t 煮后合一起再熬,熬时常搅拌、熬成挑滴成线为准,如需加营养料用时加进即可)。

现代药理研究,黄芪含糖类、胆碱、叶酸和多种氨基酸,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提高抗病能力,加强心脏收缩功能,改善微循环,防止肝糖元减少而具保肝作用,也 能利尿和抗菌。中药专著《本草别录》说它能“补丈夫损虚、五劳羸瘦,止渴益气,利阴气”。白术含挥发油和维生素A类物质,能促进电解质特别是钠的排出,能促进 体重及肌力;《珍珠囊药性赋》说它具有“除湿益气,和中补阳,消痰逐水,生津止渴”的作用。山药和大枣本身就是食物,富含糖和淀粉,再加上花生仁、栗子仁、 核桃仁所富含的植物油、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辟谷丹巳基本能为人提供生存 所必需的营养素。

而且,辟谷丹配方极为合理,平补不腻,最适于较长时期服用。辟谷者只需逐渐 减少进食,递增添食辟谷丹,调适胃肠化谷功能,并静坐降体耗,又山泉补体液,故 在相当长时间是不会丢命的。

专家们认为,辟谷丹古为今用后,是一个养生奇方。如果你面色不华、毛发枯 脱、心悸气短、四肢疲乏、多梦少寐、食欲不振,以及患气血虚弱所致的多种疾病, 可自配辟谷丹常服调治。当然,服用时,再没有必要禁绝五谷佳肴了。因为,民以食 为天。

至于辟谷丹的自制法,可将现知成份等量配备。先将黄芪、山药、茯苓、白术烘 干研粉过筛,将去核大枣、花生仁、栗子仁、核桃仁捣为细泥,再以粉人泥,加适量 炼蜜搅和作丸如币大。每次服1丸,1日2次;感冒发烧、腹泻及其它影响食欲的疾 病发生时,暂停服用;夏日注意防霉。

什么是张道陵正一派

张道陵(34—156),原名张陵,字辅汉。东汉沛国丰人(今江苏丰县),留候张良九世孙,生于吴之天目山。通达五经,曾入太学,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任巴郡江州(今重庆) 令。后弃官隐居北邙山(今洛阳北)。汉章帝、汉和帝征沼皆不就。与弟子王长杖策入淮,经 鄱阳(今波阳),溯流至云锦山(今贵溪龙虎山)炼丹,修长生之道,三年丹成。闻巴蜀诊气为害,遂与弟子赴四川鹤鸣山(一作鸽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传道。
永和六年(141年)造作道书二十四篇,自称“太清玄元”,奉其道者,须纳五斗米,时称“五斗米道”。汉安帝元年(142年)张陵托言太上老君亲降,授“三天正法”,命为“天师”。同年又授“正一科术要道法文”,“正一盟威妙经”,重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又托言太上老君于汉安帝二年下二十四治(布化行道的地区机构):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嘱天师张道陵奉行布化。张陵以符水、咒法为人治病。并授民取盐之法,后人称“陵井”(用咸井水熬盐)。百姓得其益,奉之为天师,弟子户达数万。进而设立祭酒,分领其户,有如宰守;并立条制,使诸弟子随事轮流出米绢器物樵薪等;不施刑罚,以善道治人。使有疾病者书记生身以来所犯之罪,手书投水中,与神明共盟,不得复犯罪,以生死为约。
张陵奉《老子五千文》、《太平洞极经》为主要经典,并著《老子想尔注》,宣扬人君按“道意”治国,则太平;循“道意”治民。民即寿考。
陵死,传子衡,称嗣师。衡死,传子鲁,称系师。
张鲁字公棋(?一216),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益州牧刘焉任张鲁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修同击汉中太守苏固。后鲁又杀修并其众,割据汉中,推行五斗米道,执行政教合一。“张鲁少膺祖训”,在辖区内设义舍,为路人免费提供食宿,对犯法者宽有三次,而后再犯才处以刑罚。以靖舍为民思过之处,增饰“三官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和服罪之意,作书三通:其一上之天著于山;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并依月令执行春夏禁杀;又禁酒,史称“民夷便乐之”。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汉中,张鲁避走巴中,后封存库藏以降。曹操嘉奖张鲁的善 意,“遣使致慰”,拜张鲁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迁还中原。张鲁诸子皆封为侯,其中第兰子 张盛“克志精修”封为都亭侯不就。张鲁便命其嗣教,将经策印剑传给张盛,嘱托说:“龙虎 山祖师玄坛在焉。其地天星照应,地气冲凝,神人所都,丹灶秘文藏诸岩洞,汝宜住宣吾化”。由是龙虎山道教绵延干百年。
早期道教的主要教派。俗称“五斗米道”,也称“天师道”。后以“正一道”或“正一天师道”称世。延续至今,与全真道并称道教两大道派。由沛国丰人(今江苏丰县)张道陵(即张陵)于汉顺帝永和六年(141)左右在蜀中创立。张陵将其道传给儿子张衡,张衡又传其子张鲁。三人被后世道教称为“三张”。后世世一子绍位,称“张天师” 。

“五斗米道”名称的由来,缘于早期加入的信徒应出米五斗。“天师道”名称的由来,缘于崇奉“天师”(基本上是张天师)。“正一”意为“从正以修道”,据《云笈七签》等,“正一”是从正以修道,伐诛邪伪,统承三天,佐国育民;“正一盟威”意为与神盟威,《正一修真略仪》:“由心而正,心正则神精不亏,与我为一,然后全明之明,合五灵之本,故能死生无变于己,何邪异之所能干?由是焕张群阴,威伏六贼,是谓正一盟威。”

正一道是在道家思想学说影响下,改造(或吸收)了一部分原始宗教巫鬼信仰,并结合古代燕齐神仙方士文化等内容而产生的。尊老子为“教祖”,奉《道德经》、《正一盟威妙经》、《太平洞极之经》及祖天师张陵所撰的《老子想尔注》(此书一说为张鲁托名所著),阐发教旨:“重生道、教人道、行真道。”重斋醮、符箓,属符箓派;在以后发展中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道派的符法新说,科醮礼仪,内丹炼养等,颇有融道教精华于一炉之意,并对佛教禅宗、儒家的心学理学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是最初的道教也是流传至今的道教派别。“正一”两字,有时甚至是道教代称。

正一道道士可居家务道,也可出家修道,并未有特别的限定。

1、张陵创道的事迹历史记载很少,据《三国志?张鲁传》、《后汉书?刘焉传》等史书记载:张陵于顺帝时入蜀,学道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中,造作符书,向百姓传教。受其道的出五斗米,当时被官方称为“米贼”。张衡仅是提及,事迹较详的是张修和张鲁。

《三国志?张鲁传》注引鱼豢《典略》说:“光和(公元178-184)中,汉中有张修,修为五斗米道……修法略与角同(注:即教病人扣头思过,饮符水)加施静室,使病人在室中思过。又让人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号为奸令为鬼吏,主为病人请祷,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于天著山上、其一埋于地、其一沉于水,谓之三官手书,使病者家出米五斗,又号称五斗米师。”

张修为五斗米道在汉中的一个首领,“黄巾起义”时,曾率领道徒响应,后来第三代天师张鲁袭杀张修,自领汉中,因百姓信行张修之道,便在其基础上加以增饰。教入道者“作义舍,以米肉置其中以供行人。又教使自隐,有小错过者当治道(即修路)百步则罪除。又依月令,春夏禁杀,又禁酒”。

张鲁自号师君,初来修学道者叫鬼卒,学道较久而虔诚者叫祭酒,各领道众,多的叫治头大祭酒。张鲁在汉中实行政教合一制度,雄据巴汉近三十年,民夷便乐,至建安二十年(公元215)投降曹操,五斗米道也随之传往北方中原地区。

2、五斗米道北迁后,汉末,张鲁之子张盛(第四代天师)不受曹魏爵,《元史 释老志》载“正一天师者,始自汉张道陵。其后四代曰盛,来居信州龙虎山”。还居江西龙虎山,开“正一宗坛”,尊张道陵为“正一天师”;天师后裔子孙世居山中,遂为天师道传播中心,渐以“天师道”名世。以后随着晋的统一,它又向东南沿海传播,从而遍及全国。
西晋武帝(265-290在位)年间巴蜀出现了陈瑞领导的一支民间道团,据《华阳国志 大同志》,咸宁三年(277),陈瑞因“鬼道惑民”,而上至太守下至平民又多信奉之,故被益州太史诛杀。陈瑞教团与与天师道大同小异,属天师道的极端支派,被称为“鬼道”。

晋惠帝元康八年(296年),随张鲁北迁的五斗米道徒、?族(西南少数民族,字为“上宗下贝”)首领李特一家,率领流民队伍回蜀,受到新任益州刺史、同是五斗米道徒的赵?(字“病字壳里边钦字”)的厚遇。两者一拍即合,永康元年(300)赵?据蜀叛乱,因互相疑忌,赵?被李特赶出成都,遭部下杀害。后李特也被西晋官兵逼出成都。

李特于太安元年(302)再次举事,次年(303)二月李特兵败被杀,其弟李流及其子李雄继续作战,得五斗米道徒、蜀中大地主范贤(即范长生)家族之助,李流于九月病故后,李雄继为首领,十二月攻入成都,晋永兴元年(304)十月,李雄称成都王,国号“大成”,后改国号为汉,史称成汉,306年称帝,尊范贤为国师。308年拜范贤之子范贲为相。至东晋永和三年(347),成汉始亡。后范贲继续作战,直至晋永和五年(349)才被平定。

东晋最有名的五斗米道组织是五斗米世家钱塘杜氏家族所创,后学“冥.纸.灰”今从任继愈先生主编之《中国道教史》说,名之为“杜子恭道团”,创始人为杜子恭。道团的法术、制度等,与五斗米道大略一致,当时“东土豪家及都下望族,并事之为弟子”,杜子恭大约死于东晋武帝(373-396在位)末年,接代他的是孙泰家族。

晋末孙泰、孙恩(世奉五斗米道),于隆安二年(398年)率领道徒起事,事败孙泰被杀,信徒认为是蝉蜕登仙,次年(399)孙恩攻克会稽(今浙江绍兴),自号“征东将军”,称其道徒为“长生人”,浙东八郡应者云集,后于元兴元年(402)兵败,孙恩投海,信徒企望成为“水仙”,随他投海者达五百多人。

天师道在此汉末魏晋的活跃,还直接促成或间接影响了其他早期道派的产生,如如三国时在吴国广泛传播李家道,其道法祝水神符为人治病,与天师道极为类似;如稍后的清水道,其法即称为张天师家奴所创,可说是天师道的支派;还有许多鲜见史传的道团教派,相信都与天师道有关,这些,后来或者消失或者亦并入天师道。

3、进入南北朝时期,一些早期道派“太平道”“于君道”等,因受统治者打击而显衰落,而新兴教派“灵宝派”“上清派”等,又正处于开始发展阶段;虽有一些象张忠、王嘉这样的神仙道士,但只是以师徒相受形式成的松散道教集团,而以道教箴纬的名义,各地不同人等托名“李弘”又都转瞬覆没;此时天师道仍不失为道教的一面旗帜,基本上也是道教的代称。

但是,由于政治动乱,天下势力分割,加上信徒总多,又缺乏有威望的张天师传人,僻处江西龙虎山的天师道总部对下属各“治”的祭酒、道官显得鞭长莫及,天师道内部组织陷入严重混乱、《老君音诵诫经》有:“道官祭酒愚暗相传各祭酒”,这使一些素质低下者得以当上祭酒、首领,任意鱼肉信徒;更严重的是有的还“自署治箓符契、攻错经法、浊乱清真”,导致“奸怨非法、诈惑万端”;还有曲解天师道的理论如“房中术”等者,以致“淫风大行,损辱道教”;并且下层道民屡屡利用道教组织,托名李弘(老君化名)、刘举名义发动起义,历代不绝,使道教受各分割统治势力、王朝的严密注意。

有鉴于此,不少高道先贤立志改革、整理道教,北朝时期的寇谦之与南朝的陆修静是当时的佼佼者。他们对道教的贡献,实际上毫不逊色于之前的张道陵以及之后的王重阳:

寇谦之(365—448在世)利用太上老君降授的《云中音诵新科之戒》(又名《老君音诵诫经》,〈老〉是〈云〉的摘抄本)、老子玄孙李谱文降授的《录图真经》对天师道进行坚决的改革,对早期道教的教义和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吸取儒家五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观念,吸融儒释的礼仪规戒,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的道教教理教义和斋戒仪式,并改革道官职位的世袭制度,主张唯贤是授,信守持戒修行。 他重视道教斋醮仪范,为道教增订了诸多斋仪和仪式,亦为后世道教斋仪奠定了基础。经寇谦之改革后的天师道,既得到下层信徒的支持,也适合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一时阴霾尽除,朝野随者无数,后人称经寇谦之改革后的天师道为“新天师道”,或“北天师道”。

陆修静(406—477在世)历游名山,迹遍天下,他将长期收集的道教典籍整理校刊,编定为道教最早的道经总目《三洞经书目录》。并彻底地整理天师道:即改造道教组织、收集整理道教经典、建立完善斋醮仪式。由于他祈祷有验、救世有功,得到了普遍的欢迎,更因为他丰富并整理了道学的许多典籍理论,使随之而来的道教新教派得到或多或少的启发,故“上清派”“灵宝派”皆奉其为宗师之一。经陆修静清整后的天师道世称“南天师道”。

这段时期,“五斗米道”的称呼基本上被“天师道”所取代。受寇谦之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在陆修静丰富并整理有关典籍理论后,灵宝派、上清派开始兴起,并迅速传播全国,这样,以后正一道派的符箓三宗初步形成。

4、隋唐时期,是道教全面走向鼎盛的时期,这充分体现在道观的兴建、斋醮仪式的健全、民间朝廷的信奉等方面上。道教的宗教势力得到大面积的扩展。道教派别日趋繁荣,相对于楼观、灵宝、上清和丹鼎道派以及富有哲理的玄学派的异常兴旺,天师道却少见有影响人物。历任裔张天师者,也未有多少理论发挥及思想著作。

这一时期各道派都重视经戒、法箓传授,经戒、法箓传授的风气,是沿袭原五斗米道的传统。基本上这些传授的最初阶段,都得先由天师道的正一经戒、法箓授起,也即是说,贩依道教之途,一般都得经过天师道,而后,逐级修炼,才能最终升上灵宝、上清的高层法师。从这里可看出,天师道仍然是道教的基础。5、进入宋金元时代。道教势力发展迅速,并达到鼎盛,新兴道教与传统派别交相辉映。当时北方的金朝形成了三大新兴教派:“大道教”、“太一教”、“全真道”,其中“全真道”是流传至今的道教两大派之一;南方的宋朝国土上也出现了“金丹道”、“净明道”等新教派。入元前后,天师道与传统的灵宝派、上清派,以及新兴的大道教、太一教、全真道、金丹道、净明道、清微派、神宵派、东华派、天心派、武当派等各道派互相影响,借鉴吸收,为天师道教义,教制,修炼方法带来很大变革与发展机会,并确立了道教之首的领导地位。

裔张天师传人在此时期颇得上层青睐: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诏第二十六代天师张正随“真静先生”,并说他“跻世仁寿”;第三十二代天师张守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公元1159)入京设醮,祷有灵验;宋理宗嘉熙三年(公元1239),更敕命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提举三山(即天师道本山龙虎山、上清本山茅山、灵宝本山阁皂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正一天师道从此遂为统领上清、灵宝等江南诸符箓道派的地位。元世祖又命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主领江南道教事”,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张宗演弟子张留孙赐号“玄教宗师”,并创立玄教。

元成宗大德八年(公元1304)授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正一教主,统领三山符箓。”江南诸道派遂统称“正一”道,以龙虎山正一天师为代表。

此时期天师道吸收融合了其他道派的符箓及修炼法,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是其中最为突出者,也是历代天师的佼佼者。他精于神宵雷法与内丹修炼,提出“心”为万法之宗,论述心神,无恶与符法的关系,认为人身有“精气、元气、元神”三宝,称只要把握自身的元神即可通天,摈弃他法,是谓“破妄”。他的思想著述不少,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大大的丰富了天师道的修炼内容及符箓法术。董处谦、吴闲闲等学林灵真的灵宝东华法,董处谦又传东华法于三十九代天师张裔成,张修文兼修全真内丹,净明道四祖赵宜真也先学正一道,等。

总之,天师道已融会吸收了各道派的精华,又确立了统领江南道教诸派的地位,与北方新兴起的全真道并称道教两大派至今。在此时期后,后人也习惯将“天师道”为代表的各符箓派总称呼为“正一”道。

6、经元末明初的整合,明清两代道教正式定型,主要归为两大道派:以符箓法术为主的正一道,以修炼内丹为主的全真道。但是,这也是一个道教逐步走向衰落的时代。

明初,太祖朱元璋即把道教分为正一、全真,他认为全真道独为自己,而正一道可以益人伦、厚风俗,故明代从明太祖洪武初期即命正一天师掌管天下道教事,而正一道诸派中,始终是天师派为首为主。后在整个明王朝,历任帝王基本上皆尊正一道为道教正统,正一道特别受上层的恩宠。直至清初仍沿用明旧例,清代乾隆后,整个道教在形式上渐呈衰落至今——正一道更是如此。

在此时期,正一也有高道论述,如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曾以符水之术名世;如有道门硕儒之称的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明洪武十年(公元1385) 祈雨于神乐观,即刻应验。他是历代天师中最博学者之一,也是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后唯一有才华的正一天师,曾受命编辑《道藏》,并有不少著述留世。张宇初的道教学说大略可归纳为:1、申明道统源流,上攀先秦道家;2、内炼为本、性命双修;3、三教同源、佛道融合的性命说;4、内炼为本的斋醮道法;5、继承借鉴全真教风,清整戒律清规。明世宗(公元1522—1620在位)时,正一道士邵元节以符箓祈禳显贵,但无甚著述理论;清代,正一天师道道士娄近垣也曾闻名于一时,可惜对本派的符箓道法无所阐扬,又为了迎合雍正的禅宗思想,把道教炼气养真称为“皆妖妄之人借以谋生之术”。

张宇初虽有重振道教的决心,可惜更多的裔张天师碌碌无为,甚至“坐不法”,如第四十六代天师张元吉,因“素凶顽”,夺良家子女、取人财物、杀人行凶而被充军;如第四十八代天师贿赂官员。崇桢十四年(公元1641),诏第五十二代天师张应京入朝祈禳,张天师上表请加三官神封号,因不许,未成行。这些都受到朝臣的不满及打击了信徒的宗教热情,也严重影响了正一天师道、甚至是整个道教的形象,使道教在人们心目中日渐贬值。

此时期的正一道未有更多的理论内容,内部上自身腐化,外部其他民间宗教的争夺地盘以及儒释两教的攻讦等原因,正一道、甚至整个道教走向没落,乾隆时已成为“诗、画”之资,他有御诗:“颓波日下岂能回,二氏于今自可哀,何必辟邪犹泥古,留资画景与诗材”。

7、至现代,正一道仍有茅山、灵宝、清微、净明等诸派之分,但仍以天师道为代表,习惯上,天师道也称为正一道。宗坛江西龙虎山。符箓三山为龙虎山、茅山、阁皂山。

主要参考文献:

《正一修真略仪》

《云笈七签》

《三国志?张鲁传》、

《后汉书?刘焉传》、

《明史》

《道门十戒》

《老君音诵诫经》

《道教大辞典》

《辞海》1999

《华阳国志》

《晋书》

《资治通鉴》

《中国道教史》卿希泰主编

《中国道教史》任继愈主编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纵横家,他们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及其学术主张.

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颜子、朱子等,代表作品:《四书》、《五经》、《十三经》,学术主张:互敬互信,仁而有序,微言大义,重义轻利,格物致知。

2,墨家,代表人物:墨翟、禽滑厘、田鸠、孟胜等,代表作品:《墨子》、《胡非子》等,学术主张:非攻、非命、天志、明鬼。

3,道家,代表人物:黄帝、老子、列子、庄子、鬼谷子,代表作品:《太公》、《老子》、《列子》、《庄子》、《管子》,学术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自化、应物变化。

4,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商鞅、申不害、韩非、李斯,代表作品:《商君书》、《韩非子》,学术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5,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甘茂、司马错,代表作品:《鬼谷子》、《战国策》,学术主张:主要为纵横,或合众弱以攻一强,此为纵;或事一强以攻诸弱,此为横。

前者主要以连为主,故可知如何能用外交手段联合团结,是为阳谋多阴谋少;后者主要以破为主,故可知如何利用矛盾和利益制造裂痕,是为阴谋多而阳谋少。



扩展资料

儒家由来:儒家“知天文、识旱涝”(章太炎语),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学派,也是封建的根本。儒家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昂扬向上的学术流派,堪称民族脊梁。

大约从公元前7世纪起,周朝的封建统治开始衰落,皇族子弟的教师,以及有些皇室成员本人,都散落在民间,以教授经书为生,有的因谙习礼仪而成为人家婚丧嫁娶、祭祀或其他礼仪的襄礼(司仪)。这些人被称为“儒”。

-纵横家

-法家

-道家

-墨家

-儒家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推荐文章
《易经》:读懂这三句话,人生没有怨言
2023-10-09
《易经》:读懂这三句话,人生没有怨言
《北京白云观庆贺上元九炁赐福天官圣诞》祈福法会通知
2023-10-10
《北京白云观庆贺上元九炁赐福天官圣诞》祈福法会通知
《西游记》暗藏道家修炼的天机
2023-10-11
《西游记》暗藏道家修炼的天机
牛年12生肖适合靠什么翻身,机遇来啦!
2023-10-09
牛年12生肖适合靠什么翻身,机遇来啦!
【视频】李信军道长《中华诗词》系列讲座第五课——诗仙李白
2023-10-10
【视频】李信军道长《中华诗词》系列讲座第五课——诗仙李白
【文星高照金榜题名】北京白云观为全国高考学子祈福
2023-10-10
【文星高照金榜题名】北京白云观为全国高考学子祈福
图文速报|嗣汉天师府庚子年腊月廿三拜太岁法会圆满结束
2023-10-10
图文速报|嗣汉天师府庚子年腊月廿三拜太岁法会圆满结束
腹泻、牙痛、便秘、反复感冒的中医“方子”,一味药就灵!
2023-10-09
腹泻、牙痛、便秘、反复感冒的中医“方子”,一味药就灵!
每天都在学“养生”,为何健康还是得不到改善?
2023-10-10
每天都在学“养生”,为何健康还是得不到改善?
青牛西出,紫气东来:《太上老君年谱要略》
2023-10-09
青牛西出,紫气东来:《太上老君年谱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