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八,恭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圣诞
三月十八,是道教尊神后土皇地祇的圣诞之日,后土是道教神仙组合“四御”之一,全称是“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我们平时在影视剧中听到古人在立下誓约时,往往会说“皇天在上,后土为证”,以此来表达誓言的庄重。“皇天”即昊天玉皇大帝,主宰着天界;而“后土”即后土皇地祇,主宰着大地山川。大地之母,化育万物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就对自然界的万物有着敬畏和崇拜之心。雷电带给古人强烈的震撼,人们认为这是上天在发怒,所以就有了雷神的崇拜。太阳普照万物,给大地带来光明,于是就有了太阳神的崇拜。《礼记》中记载:“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天地养育万物,更是被人类神格化为天神地祇加以祀奉。后土皇地祇主宰大地山川,掌阴阳生万物,被尊为“大地之母”。而在我国的神话传说里,也有一位上古女神被尊为大地之母,祂就是女娲娘娘。女娲又被称为娲皇、灵娲、风皇等等,是传说中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信仰之一。曹植《女娲赞》写道:“古之国君,制造笙簧。礼物未就,轩辕纂成。或云二君,人首蛇形。神化七十,何德之灵。”女娲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因此被称为创世神和大地之母,当然,女祸不是后土。承天效法,位列四御古代称上、下及四方为“六合”,道教则将这些神格化为六位神祇,即北方北极紫微大帝、南方南极长生大帝、西方太极天皇大帝、东方东极青华大帝“四极大帝”再加上昊天玉皇大帝和后土皇地祇构成了“六御”的神仙组合。这六位大神可以说分别掌管世间万物的诸多神职,其中的后土皇地祇的信仰就来自于土地崇拜。土地是万物赖以生存的根本,人们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祇(qí)”是指:地上的神灵,地祇与天神合为——“神祇”,泛指天地神灵。《宋史·礼志七》:“徽宗政和六年九月朔,地祇未有称谓,谨上徽号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上皇地祇。”最开始人们将土地神格化加以祀奉时,只有“地祇”这个称谓,到了宋朝时期,宋徽宗敕封了“后土皇地祇”这个尊号。宋徽宗崇尚道教,除了后土,他还将民间信仰的昊天上帝与道教的玉皇大帝合二为一,成为了同一位尊神,当然,《玉皇本行经集》中不是同一位尊神,昊天上帝见玉皇大帝也需行礼。《春秋云斗枢》里提到:“伏羲、女娲、神农,是三皇也。”女娲为三皇之中的地皇,又是大地之母,因此民间常常会把女娲与后土皇地祇这两位神祇认为是同一位。不过,虽然神职较为相似,直到现在,后土与女娲是否属于同一个神祇依然存在着争议。主要是因为后土还有其他的神职。据《左传》记载,后土是五帝五神中的土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此时的后土是管理土地的最高官。而《礼记·郊特牲》说:“社,祭土而主阴气也”,后土又成为了社神。另外据东汉王逸《楚辞》注云:“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称幽都。土伯,后土之侯伯也。约,屈也。”后土也是执掌冥界的冥神。历代帝王,皆祀后土在历史上祭祀“后土”应是始于西汉武帝刘彻,据记载汉武帝于元鼎四年,在汾阴(山西省万荣县)建后土祠,亲至其地祭“后土”,和南郊的祭天相配。其后相沿,帝王常亲至汾阴祀后土。至汉成帝建始元年,为方便祭祀,于是作北郊以祭地(后土),罢除去汾阴祀后土。再而直到明清,帝王便以冬至日在南郊祭天,夏至日在北郊祭地,郊天祀地,设天坛祭天,设地坛祀地,遂成为统一帝王所遵行天地之道的礼制。南宋吕元素真人《道门定制》卷二注:“后土即朝廷祀皇地祇于方止是也。王者所尊合上帝为天父地母焉。”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七月二十三日诰封:“承天效法厚德光天法后土皇地祇”,其年驾幸华阴亲祀之。今扬州玄妙观,后土祠也。《宋史·礼志七》:“徽宗政和六年九月朔,地祇未有称谓,谨上徽号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上皇地祇。”《云第七签》天地部谓:“三十六上皇,上应三十六天,中应三十六国。如是土皇皆位齐玉皇之号。”“天神”:指天帝、日、月、星、辰、风、雨、电等神。“地祇”:包括后土、山、川、湖、海、井、灶等神。后土和皇天是并列并祀的。大帝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与大地山河之秀。《后土表文》上说:“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天地之间,总呼吸於橐蘥。阴阳之外,由造物於甄陶。动则宣布慈风,静则含弘后德。纲维天运,统御地灵。上昭星宿之辉,下列山川之壮。庶宗源咸化於五三之内,况根本弗生於六九之中。”道家认为:万物都是由天地交感~所化而生,天生而地养,以天为父,以地为母;宋?张载《西铭》:“乾称父,而坤称母,予兹貌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文中即说明人禀受天地之气而生,所以天称父,地称母,因此,后土也被称为——“地母”。《重刊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一《后土皇地祇》云;天地未分,混而为一,二仪初判,阴阳定位,故清气腾而为阳天,浊气降而为阴地。为阳天者,五太相传,五天定位,上施日月,参差玄象。为阴地者,五黄相乘,五气凝结,负载江海,山林屋宇,故曰天阳地阴,天公地母也。在道教宫观很少有供奉三十六土皇神像或立圣位的殿堂,但道教启建大型斋醮道场时,多供奉三十六天帝和三十六土皇的圣位。隋唐以来,凡是动土、上梁、安宅、镇宅、铺路、建桥时,常要举行答报土皇的科仪。按照古礼,工程竣工后,要举行谢土的宗教活动,以祈求家宅平安、路桥畅通。五方谢土结束后,在中央设坛举行土皇正朝。可见,后土皇地祇信仰的普遍性。千百年来,民众为了生存达到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之目的,建庙塑像祭祀地母,以求赐福灭灾,给众生带来吉祥康泰。敬奉祈祀地母神已成为历代民众极为虔诚的宗教信仰之盛举。西王母和地母,谁是玉皇的配偶眷属?玉皇大帝,存在于始劫之先,本体是三清祖炁,是神明坚固不坏真空无上法身。十方诸天变现圣境,皆有玉帝应化法身。在金阕利济群生超升彼岸,普垂教法,修道成真。有人妄以为玉帝有宫眷有轮回,为二乘果。岂知诸天可尽,三清境大罗天无尽,皆因玉皇是道身。故而,西王母和地母均不是玉皇之配偶。玉帝是道体,累劫众生万类皆天地之生化、道脉之支分,孰非玉帝的眷属统系?大罗宫眷证道后,皆天真圣身。若玉帝圣后、圣子、眷属,皆化光严太子时宫眷。帝复登升,宫眷悉证道耳。帝后宫眷非实女身,皆天至真。为度群生,显化女身,经已言之。后土皇地祇与北京地坛祭祀地坛又称方泽坛,是古都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地坛内有方泽坛、皇祇室、牌楼、斋宫等。神库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这组小建筑群是由四座五开间的悬山式大殿和两座井亭组成。正殿叫“神库”,是存放迎送神位用的凤亭(抬“皇地祇”神位的轿子)、龙亭(抬配位、从位诸神位的轿子)和遇皇祇室修缮时,临时供奉各神位的地方。东配殿叫“祭器库”,是存放祭祀所用的器皿用具的库房。西配殿叫“神厨”,是制作祭祀供品食物的地方。南殿叫“乐器库”,是存放祭祀所用乐器和乐舞生服的地方。东、西井亭专为方泽坛内泽渠注水和为神厨供水。南殿及两井亭于清乾隆十四年建成。方泽坛,为明清两代皇地祭祀 “皇地祇神” 之场所,因坛台周有方形泽渠,故称方泽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遵乾隆皇地之旨谕进行改建,将黄琉璃砖坛面改换为艾青石坛面。现建筑为1981年按清乾隆时形制恢复。坛平面呈方形,以象征“天圆地方”之传说。中心坛台分上下两层,周有泽渠、外有坛壝两重,四面各有棂星门。下层坛台南半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山形纹石雕座,其上共设山形纹石神座十五尊,供祭祀时奉安五岳、五镇、五陵山之神位;北半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水形纹石雕座,其上共设山形纹石神座八座,供祭祀奉安四海、四渎之神位,外壝东北部为望灯杆,与其对称的西北部原有瘗坎一处。【后土宝诰】志心皈命礼:九华玉阙,七宝皇房。承天禀命之期,主阴执阳之柄。道推尊而含弘光大,德数蓄于柔顺利贞。效法昊天,根本育坤元之美。流行品物,生成施母道之仁。岳渎是依,山川咸仗。大悲大愿,大圣大慈。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们,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