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拳是丹田发力,还是脊骨发力

祝由师  2023-09-18 18:24:01

内家拳是丹田发力,还是脊骨发力

那些全力追求大成拳学终生而无悔的青年朋友,那些抛家舍业出门求学的莘莘学子,哪个不想学到周身松活弹抖,触手发人上墙的大成拳真实功力?纯朴天真的认为只要吃的苦中苦,多练狠练就能练成高深的功力。果真是这样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即使你打破千条沙袋,单掌劈开伍块红砖,也绝对练不出松活弹抖、一触即发的整体混元爆发力来。
因为你选择的是一条背道而驰的路。肌肉越发达,皮越坚,肉越厚,偏离整体弹抖力也越远。通过我三十余年对拳学、发劲的苦索痴求,身操体悟,应该如何去追求一触即发、有感即应的良好内劲,同时也给不迷信神功奇说并致力于务真求实的明理之士以启悟,这是我最大的愿望。
《唐鉴》卷三开篇即说:“贞观元年,帝谓太子少师肖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弓示弓工,曰:皆非良才。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正,其脉理皆邪,弓虽正(劲)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未精也”。此文告诉我们:宝弓良弩表面华丽精美,漆之光鲜,拉之弦鸣,如内中之心不正,尚不能发矢正直,劲道随心所欲。而习大成拳者,虽站桩艰苦,试力有恒,如体内脊骨不能中定、垂直,松紧、开合、起落随意相变,劲发时怎能由内及外,正直不偏,力源于脊骨之内,而中正安舒呢?假若几十万年前外星人曾经到过现在人类居住的地球,当今天他们再度光临时,就会大吃一惊。因为他们会发现过去见到过的那些在树上轻灵敏捷跳来跳去嬉戏争斗的猴子居然能直立起脊骨在地面上行走,竟会用悬在半空中的前肢掌指去制造、操作各种复杂的机器......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最大的变化就是由四足履地爬行转。为两足直立行走,最大的进化是大脑,最大的退化莫过于以脊骨的缩张、开合纵展四肢的机敏灵活的先天本能。弟子送过我一部《百兽图》集,内有古今各代善画虎者的作品数百幅。其中的虎或静或动,或距或卧,或走或跳,或纵或扑,或一爪前伸,一爪后缩;或弓脊缩背,四肢相接,紧凑一团;或伸脊纵背,皮肉分拧,陡长倍余。数百幅虎形态各异,逼真的展现了兽中之王以脊骨的弓缩和展放提挈皮肉骨架运行的种种动作、劲道和劲意。一只猴子竖蹲不动时其形较短小,但身一纵几乎长大了一倍。因此,山西戴氏形意拳以这种“蹲候桩”作为入门基础内丹术,其形简意深已显而易见。
蛇之折,鱼之游,兽之搏,禽之扑,百兽万物之运动、力量均源于脊骨之开合。假如你在水中抓住条鱼,刚离水面它便会猛然扭动背脊,脱手而去。一个壮汉不一定能抓牢这么一条鱼。鱼也是脊骨发力。有一位不谙武事的忘年之交,已93岁了。他是四十年代末从省城大医院遣回家的,但却是一个脾气和学问抖很好的老人。当时山东农村大多食以野菜,他生活虽比一般人好一点,但一日三餐也常常没有保障,而且有时被抄家,受到一定的精神刺激。生活环境虽恶劣,但它年逾九十却仍耳聪目明,腰脊挺直,丝毫也不显老态,这在当时皖、鲁、豫三省交界的百余里地面上也是一大奇迹。一日,他突然卧床不起,我去看他。
他说将不久于人世了。我惊问其故,他说:我昨夜起如厕,一脚踏空,不宜摔坏了胯骨和骶骨。骶骨一坏,腰脊不能立起,四肢百骸运转失灵,僵卧病床不得动,怎能活的长久。进而他说:人的骶骨和骨盒联合,坚固于人体中节,骶骨是脊骨立起的基石,但正常人的骶骨和骨盒是向前倾斜的,脊骨立在骶骨上如站在一个陡峭的斜坡上,时时有向前滑动的趋势,这就是人年纪大了容易驼背弓腰的缘故。我年轻时学习过西方医学的生理解剖,时常有意将自己的骨盒向前上方翻转,以减少骶骨的倾斜度,久之则养成了习惯,所以从外形看我的脊骨总比别人立得直,我总觉得这也是我得以高寿的主要原因。
果然老人卧病月余就谢世而去。这位老人虽不动武功,但他的一席话对我以后探讨内家拳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我了解到人的脊骨分为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尾椎五个部分,其中颈椎骨有7节,胸椎骨有12节,腰椎骨有5节,骶椎、尾椎共有10节,人的脊骨从上到下共有34节之多。因为颈椎在人体重心的上方,虽然转动灵活,活动范围较广,但它只能起到四面八方转动头颅的作用,对调整整体内劲的作用不大;胸椎12节因同肋骨相连,转动范围有限;尾椎是人类祖先进化时遗留下的痕迹(俗称尾巴);骶椎穿越骨盆而下连股骨。骶椎、尾椎在脊骨旋转,张缩、开合的发劲中也只能起到中正下垂,稳定重心的作用。所以在整体内劲的蓄发调节统驭变化中,唯一的五节腰椎骨最起作用。腰椎处于人体中间,前有丹田,后有命门,左右两侧有两肾相连,是人体一个至关重要,举足轻重的部位,如“丹田内转”“丹田开合鼓荡”“命门后撑”“命门鼓起”“肾里藏花”“出肾入肾”等等。古人对丹田、命门、两肾的锻炼、运动也正是五节腰椎的外围前后。由于古人对人体生理结构知识的局限,他们并没有认识到五节腰椎的潜转内动才是丹田内转鼓荡和两肾的右提左落、命门的鼓起后撑的最根本动力至今大多拳学家还是将注意力放在丹田上。凭经验,笔者认为:整体的鼓荡、开合、起落、纵缩、神经的兴奋,肌肉的颤抖,脊髓的电磁脉冲、弛张都必须启动于五节腰椎。传统的练功方法则普遍认为:一切力量启动于丹田,将丹田捧到了至尊的神秘地位。实质上,丹田(小腹)内是排泄人体消化废物的大小肠,它们对参与促动整体之运动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力量。因为腰椎有效的运动,必然带动腹内深层、浅层、斜向、横向、竖向的筋腱、肌肉伸张、拉牵的作用;而腹肌的伸拉、弛张必然会带动内脏的摩擦蛹动,上鼓下荡,这便是人们认为丹田有内动的真实感受。其实脊骨不动,腰椎不作伸纵扭转,丹田(小腹)是不会自己内动的。将丹田看成神秘发力之源的人在当今武术界仍然相当普遍,这就是内家拳修习十年纯功夫尚不能出门的原因。
如果我们舍却丹田而主动去锻炼脊骨腰椎,腰椎一动丹田自然会内动潜转,这比天长日久以丹田的动硬去扯动惰性的脊骨要容易千万倍。而一些武术大家和一些新拳学的创始人能写出洋洋万言与众不同的新说,但其中谁也没有将脊骨的张缩弹发、五节腰椎的内转变劲提到练功的首要核心位置,是着实可惜的!今年春天河北一位练形意拳的武友来我这里,他先后拜过三位老师,已练了十几年拳脚。我见他站三体式,起动时都已后腿的蹬力往前顶撞,将后腿的蹬劲通过身体直撞倒前手上。每一踏步如巨夯砸地,轰然作响,乍看很能打出形意拳激烈沉雄的刚猛风格。可是我还是诚意的告诉他:“你这样的发劲虽然是整体力,看起来撞击力很大,单平直推进,脊骨没有起落,难以变化灵活,最易为高手利用。”我从他原先练的形意拳“狸猫上树”“龙虎相交”等几个典型动作中教他脊骨、腰椎怎样提放卷纵扭转开合;怎样以五节腰椎内部的惊炸弹拦劲弹抖起四梢之力;怎样以腰椎提起的重力砸向对方的重心实点,轻易的将对方击出等,近两个小时,他如大梦初醒,非常后悔苦练所浪费的十几年宝贵时间,他以后来信说:看来真功夫不在练功年限之长短,出力流汗之多少,能否以脊骨的提纵展落去撞击对方的整体重心才是拳学技击的核心问题。他还说:以这种脊骨的抖射起落之发劲和以前功力超出自己的师兄们切磋,撞出他们去也是非常容易的事。拳的运动,由于利用脊骨的卷进、压缩和突然的弹放,能使足弓、足腕、膝、胯、肩、背、肘、腕的弹性肌肉一起卷紧和突然抖放。脊椎带领上下九节可作随意挥洒和突然的转折变形,使膝纵胯扭,肩抖背弹,双臂如鞭任意发出一圈圈连续不断轨迹不同的无规律无断续的搏杀之波浪。这种运动被称作大成拳的脊骨弹抖切削搏杀术。其实,你能否有效的利用脊骨旋转起落之内劲去切削对方的重心,作一实验即可。如对方对你面部突然击出一拳,你随意探手一接,对方能否旋转着栽出去,如果不能就证明你对脊椎的内转发力还没有真正掌握。当年芗翁之健舞,近来有人以仅能恢复表演而成为一种时尚,好像谁能做出龙游蛇惊鹤戏等动作来才是得到了芗翁的真传。我则认为芗翁作舞是熟谙腰椎脊骨张缩吞吐后而作的一种即兴表演,下一次不一定是上一次机械之重复。
至于传芗翁健舞的黄慕樵先生,我相信则是以教健舞之神之意为主,而不是注重健舞固定之形式;况且芗翁之舞有形意拳之沉雄,心意拳之刚健,太极拳之圆活......更有郭云琛先生的激烈刚猛,谢铁夫先生的弹抖空灵,黄慕樵先生的舒展飘逸......不仅融百家之精华,而且不拘一家之模式。芗翁之舞,缓动如似动不动的三月柳絮,飘逸飞扬的满天梨花;快动如疾风中的杨柳,奔腾翻滚的天际乌云;急时则像岩浆之喷射,铁汁之出炉,飞瀑之骤落,大河之决堤,惊涛之裂岸,可谓身探如蟒,势缩如猿。在如醉如狂中以脊骨带动肢体切削出一串串横竖斜偏的圆弧。头领,肩沉,胸空,腹实,无须顾此失彼,脊骨运领尽在其中。
一位浸泡拳学50余载,并剖析过多家经典的老拳家回忆:“芗翁抬手之间浓缩了武术各门各派的诸多精华。是功力智慧的凝结和升华。”
笔者认为一个人能以芗翁这种神、意,这种脊骨内动去舞,虽不似芗翁,而精神酷肖也。反之,你既是上穷于碧霄,下掘于黄泉,仅学芗翁当年健舞之形,而神不附,意不似,外形再真而实质皆非也。大成拳开合、勾锉、推按、挤压、猫洗脸、蛇缠手、神龟出水等试力;矛盾、托婴、浮云、提插等桩功,无不得到脊骨腰椎的飞胀、压缩、伸拉、纵放为主。只有脊骨得到了缩与放,开与合,右虚左实,右提左落的实质锻炼才能够达到“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微动,以至外形不动,内部生生不已之动”的上乘练功境界。才能够真正浑元一致,圆满统一。否则,意念再多,想象再丰富,也只是胡思乱想,不会达到预期效果。

整劲的拳法

以太极、八卦、形意等为代表的内家拳都主张发整劲。
这此三拳的拳谱中就能体现出来,“形意拳谱”曰“腰挺则四梢一统”,“太极拳谱”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八卦掌谱”曰“眼到,手到,腰腿到”,都是说整劲。
所谓整劲,是我国武术中一种独特的发力技巧,是最节省体力的方法,是身体高度统一和身体高度协调的结果。就是发力时,人体在高度协调,使这种来自全身的力量毫无减损地通过各个部位,再由某一点发出,而不是单一的局部发力。

以下引用马原年《内家拳整劲的发放方法》:
以腰为主宰,由腰到胯、到膝、到足,由腰到脊、到肩、到肘、到手的发劲方法。
这种发劲方法,主要靠身体的姿势来完成。内家拳的姿势要求基本一致,大致是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坐腕、收臀、提裆、吊顶等。其中关键是腰,主张“主宰于腰”,“腰为纛”。发力时,腰部要向后挺。腰的自然生理状态是向前弯曲的,腰一挺,则由曲变直,曲短直长,其劲力则向上下延伸。向上一股,沿脊柱上行,催动脊背上拔,这就是“拔背”。杨澄甫说“能含胸自然能拔背”,其实反过来也对,能拔背自然能含胸。力再由脊背达于两膊,主要是肩、肘、腕,通过沉肩、坠肘、坐腕、舒掌,使力量达于掌指(或掌心)。其中沉肩、坠肘非常重要,拳谱云:“身力到手,肩之所为”,“肩垂则气力到肘,肘垂则气力到手”。
这里重点说一下“含胸拔背”的练法和标准。《太极拳表解》中说:“含胸,胸略内含。”“拔背,使气贴于背。”含胸的方法:主要力源是挺腰,命门穴后凸,配合两肩胛骨和双臂向前外展送。形意拳的说法是:“两肩要扣”,这样自然会出现胸向内收的姿态。至于“含胸拔背”多大程度为合适,只说胸略内含,多大为“略”,书上没有介绍过。我根据多年练拳教拳的经验,找出了两条检验的标准,一是按形意拳谱“脊背要圆、气力催身”的要求,检查脊背是否圆了,方法是看脊背正中的一条竖沟是不是没有了。圆了,竖沟没有了,就算达到标准了。二是用“气”来衡量,《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牵动往来气贴背”。《太极拳表解》中说“拔背使气贴于背”,都是以“气贴背”作为标准的。怎么检查“气”是否“贴背”了呢?当你深呼吸时,如果挺胸,前胸有紧的感觉,像是有一张纸贴上去了一样;当你含胸拔背时,后背紧,像是有一张纸贴在后背上了,这就是“气贴背”。当你不挺不含时,前胸后背的感觉都不明显。当你做到“气贴背”时,小腹则有挺实的感觉,这就是“气沉丹田”,能如此则下盘稳固,如挺胸则气拥胸际,下盘不稳,否则,小腹则没有这样的感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松胸实腹(能含胸拔背,胸就松了)。有人说含胸要含成“后边一张弓,前边一个坑”,那就做“过”了,做错了。含胸拔背正确了,不仅下盘稳固,而且发力的效果大增,正像杨澄甫所说“能拔背则力由脊发,力大无穷矣”。另外,内气由脊柱经过,有益于扩通督脉,贯通小周天。
再说“沉肩坠肘”,这两项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肘抬则肩必耸,肩沉又促使肘坠。肩的动作应当包括三项内容:沉、扣、展。沉肩,是肩向下沉,使脊背之力通过肩传递到肘,这就是“肩催肘”。“肩垂则力催肘前”,沉肩也促使气沉丹田。如两肩端起(八反中称之为“寒肩”——人们遇寒冷时,两肩耸起的现象),则气上浮,全身皆不得力,当然发力就不整了。肩扣,就是两肩向前外展扣,可使背圆,胸含,辅助使肩的力量到肘。形意拳有“肩扣则气力到肘”之说。肩开,就是把大臂根部的肱股头和肩胛骨之间的缝隙拉开,起到放长击远的目的。拉开后,用手可以摸到肩和臂的连结处有一小沟。我的老师萧功卓在肩展开时,开处可放下一个小酒杯。沉、扣、展三者同时运作,似乎互相矛盾,不易做到,这就要求在肩的松柔情况下,慢慢去体悟,绝不能僵。所谓“坠肘”,也叫垂肘,坠的方向是既向下同时又向前。拳谱云“肘垂则气力到手”。但是如果只单纯下坠,没有向前动作的力量,就不能使气力到手。
腰挺,向下的力量,催动胯部向下向前移动,这叫“腰催胯”。因为胯和臀是连在一起的,所以一般不说胯而说臀,叫做收臀、敛臀、垂臀,但我认为收、敛并不太确切,这容易让人理解成向前平移,而没有向下的力量,这样就起不到胯催膝的作用。只有臀部既向下又向前才能催动胯的力量向下,再催动膝,膝再催动足,这就是“胯催膝,膝催足”的传动方法。
腰挺,腰部直了,臀部向下向前收了,原先腰部的横沟就没有了,用手由腰向下摸,臀部和腰部是平的,感觉不到臀部突起。挺腰要贯穿在打拳的全过程,但在发力时,要加大挺腰的力度。这时当你手放在一个训练有素的拳家的腰部时,你会有命门穴向外突的感觉。当你将两手分别放在其臀部和挨着腰的背部时,你会感到臀部在向下运转,背部则有上拔的动势。
挺腰、含胸拔背、收臀……几项要领是既制约又相辅相成的,像一台机器上的几个啮合严实的齿轮,一动俱动,一停俱停,达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坠胯不仅能达到“胯催膝”的目的,同时也推动了“提裆”,所以拳谱说“提裆要领收臀为高”,反之,臀不收而后突,裆部则会自然下坠。下坠则又会影响收臀。收臀、提裆又能促使丹田气沉,发力。收臀和拔背也是互动的,收臀正确了,含胸也就正确了。如果臀不收而后突,必然会挺胸,说句土话,叫做“撅屁股必然挺胸”。这几项虽然是互动的齿轮,但“主动轮”是腰,其它为“从动轮”。所以说关键在腰,“腰为纛”,“主宰于腰”,“刻刻留意在腰隙”。
这种方法多在发寸劲时使用,当挨近敌方时,腰一挺,可骤然发出爆发力。这就是“寸劲”。
说内家拳的发劲方法,离不开气。拳谱及前人对气的论述颇多。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遍身躯不稍滞”,“劲之气之苗,气者劲之根”等等。
发力时,气的运行路线和劲力的传递路线基本是一致的,气由丹田发出至“命门穴”, “命门穴”向后一凸,气则由腰部向上下分开,向上,沿督脉上行,经两膊达于大小臂,最后到劳宫穴或指尖。向下,经“尾闾”,“会阴”,沿腿到达脚心涌泉,然后从原路返回,与向上之气合在一起,同时到达手掌。这一过程在瞬间即可完成。这就是丹田劲力的发放方法。气的运用关键是“有气”,“欲求力之足,必先求气之充”。得气的方法和身体的姿势密不可分,姿势在气功三要素中叫做调身。如含胸拔背、收臀等。姿势既是得气的方法,也是用气的方法。另一项是放松,用意不用力,在气功叫做“调心”。炼气是内家拳主要得力途径。方法是打拳、站桩,形意、太极、八卦都有桩法。如形意拳的三体式。另外八卦掌的“转圈”本身就是行步桩功。太极套路的用意不用力,也是在炼气。拳谱中的“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说明了得气的方法和气的功用。所以内家拳特别重视“气”,强调“欲求力之足,先求气之充”,“气不充则力不足”,气不足“以之为顾法,则如守者之城池空虚,以之为打法,则如战者之兵马羸弱”。气充时还可以达到“用则有,不用则无”,拈手即来,不用想气怎么用和气的运行路线。

练太极要知道气沉丹田的科学解释以及如何丹田发力

我们都知道练习太极拳或者内家拳,发力的时候有一种讲法叫做丹田劲或者用丹田发力,劲才会发的比较大。 我们首先要知道到底什么是丹田劲? 什么是丹田气? 到底丹田在哪儿? 这里的丹田指的是哪一部分?如果不把这个搞明白, 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把这个丹田劲做对。

在道家修炼,丹道上将丹田分为上丹田、中丹田、 下丹田, 一般都认为上丹田在我们头部中间的, 中丹田在我们的胸部, 下丹田在我们的小腹,但具体的部位一直存在争议。但作用是统一的,上丹田为性根,下丹田为命蒂。 古人称下丹田,俗人以生子,道人以生身。

到底为什么把这三个地方叫做丹田?我们丹田发力指的下丹田还是中丹田还是上丹田?

我们必须把这些问题要搞清楚, 就是对于一些个练拳的词汇,我们要求甚解, 彻彻底底的明白每一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才能对我们的练拳形成指导,不然我们始终是在囫囵吞枣。

不知何时丹田这个词被武术家延伸到武术当中。 武术中讲的丹田发力其实相当的不准确,不严谨,不科学,和丹道的丹田完全是两回事,属于生套概念。

这个丹田基本是指我们的下丹田,但是丹田在什么位置, 丹田是什么? 我们下丹田的这个位置, 小腹的这个位置,有人讲是肚脐下三寸关元穴里边,这里边儿也就是子宫或精囊,小肠、 膀胱这些东西, 它又怎么去发力呢?

它也不是肌肉, 也不是筋、 也不是骨, 它没有办法用得上力量。 但是我们为什么还要说用当下丹田, 用丹田发力, 用丹田气, 其实这种讲法只能说是笼统的一个说法。

我们仔细研究平时所讲的3个丹田的位置,其实就是在我们身体3个主要的腔体,受到保护最好的部位。

我们看风水上的寻龙点穴,整个山环形成了一个弧状的曲面,然后我们这个穴就是在这个盆腔的中心点, 它是物理的中心点, 我们丹田其实也相当于这个穴一样,我们穴它是一个最低的点,也就是最靠内部的一个点,它绝不是突出的一个点,穴位它是凹下去的, 凹陷下去的。和我们风水上面的穴是一样的。他不是在山尖儿上, 不是在山头上, 在我们人体内也是重要的东西, 一定是往里藏的,不是在外边。

上丹田对应的是丘脑部位。我们头部、颅骨形成一个腔体,头部颅骨的中间的部位是我们上丹田,就是丘脑所在的附近的位置, 道家也叫泥丸宫, 这个位置在我们头颅的正中间,整个骨头向中间聚拢的时候, 这个点是最安全的。

丘脑在大脑皮层不发达的动物,是感觉的最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发达的动物,是最重要的感觉传导接替站。不管是道家还是佛家的得道成佛都离不开觉,觉性,觉知,觉悟,对应的身体部分离不开丘脑, 所以丘脑附近就是非常重要的位置,周围还有脑垂体,脑垂体是体内最重要、最复杂的内分泌腺。还有松果体,松果体的血管丰富,其血流量仅次于肾脏,古人称为灵魂的种子,现在有叫第三只眼或者天眼。所以说丘脑及附近部位就是我们一般说的上丹田的位置,在我们生理器官上是最重要的。上丹田决定的是我们的精神,灵性能不能升华,提升。

中丹田对应的是心脏部位。我们中丹田的位置在哪儿呢? 在我们檀中穴里边, 就是我们心脏的附近, 整个胸骨、 后边脊柱, 肋骨延伸过来, 这个胸腔最中间的部位就是基本就在我们的心脏的附近,心脏决定我们的生命是否还在,中丹田决定的是现在,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是需要非常的强大的保护, 不能轻易的受伤的部位, 就是中丹田的部位。

下丹田对应的是子宫和精囊部位。下丹田其实就是我们盆腔的中心点, 我们这个中心点我们不能说它不是一个绝对的,就好像我们看这个卫星的卫星信号的接收器, 它是一个圆弧状的,就好像我们锅盖它会有一个聚焦点,这个聚焦点在我们的盆腔里面就是我们丹田所在的位置。或者是受到最好的保护的位置,女性就是子宫的位置,男性是精囊的位置。都是在盆腔最安全的地方,很难受到外力的打击,和大脑,心脏一样都收到骨骼的保护。

下丹田也就是子宫和精囊是决定我们生命的延续,我们的下一代的生命,我们的未来。

男子精囊前有膀胱,耻骨,后有尾骨,侧有髋骨。

古人称下丹田是真气升降、开合的基地,也是男子藏精,女子养胎的地方,不就是子宫和精囊吗?

女性子宫位置也是在盆腔的保护中心

三个丹田都是在我们身体最重要的器官部位,一个是决定现在,一个是决定未来,一个是决定精神的提升。人体还有什么地方比这三个部位更重要?也可以来讲是三个能量最聚集的部位。当然器官和道家修炼的丹田不是一个概念,一个是有形,一个是无形,两个不同维度的系统,但无形的修炼离不开有形的身体,所以在讲无形,无法下手的时候,我们就借助有形之物来说明。我们有形的和无形的是一体的,我们有形的重要点和无形重要点, 它们是聚合重叠在一起的。虽然有形不代表无形, 但是无形不离不开有形。 就好像我们讲气血, 我们气和血是不分的, 没有血就不会有气, 没有气血也不会运行, 我们讲就是气血它们是一体的。

道家修炼非常重视三个丹田不是没有道理的,丹道或气功都有意守这三个丹田的修炼方法,我们的注意力放在这些重要的部位,气血就会向这里集中,相应的器官就会得到滋养,身体自然会更健康。

而我们在练拳的时候, 在发力的时候, 我们所讲的丹田力, 丹田本身来讲, 我们这里是一个虚的一个概念,实体化是脑丘,心脏,子宫或精囊再扩大化也不过是小肠膀胱等,他们也没有办法去发力, 就是丹田根本不能发力。

所谓的丹田发力, 所谓的丹田劲, 都是在讲我们的盆骨的开合,往盆骨再往一起合的时候,我们的劲就会形成一种整劲,这时候我们的力量就会最大。盆骨和尾椎有一个向心力点,大家都在往这一个点闭合,这个点就在丹田。

所以说我们在讲丹田, 其实指的是盆骨,胯,尾闾, 但是我们没有直接的去讲盆骨和尾闾, 而是讲的是丹田, 其实你的动作上就是用盆骨、 尾闾的合住, 也就是说前面是盆骨合,尾闾合。把我们的丹田的部位合得越紧, 我们的力量就会越大。

卷尾闾也是对下丹田的一个最好的保护动作。

所谓的丹田劲其实就是盆骨的开合, 非常非常的简单。理解这一点,我们就会非常容易的去做这些动作,不会云山雾罩,不知所云。

胸腔和头骨不可能开合,自然没有什么丹田劲,所以丹田劲只有下丹田才能有。

武术中重视下丹田也是有道理的,下丹田和肾关系密切,也是道家所讲的元气之所在,是生命的基石。。《难经》认为:下丹田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所以气功家武术家多以下丹田为锻炼、汇聚、储存真气的主要部位。所谓内劲可能就是下丹田存储的真气,真气充足的前提一定是肾精充足,为了好理解和明确方法,可以简单的理解成真气等于肾精。只有肾精足,才能真气足。常锻炼意守下丹田自然就使肾精强壮,精力充足,动作方有力。方能胯开合有力,才能有所谓的丹田劲。

太极拳的动作,几乎每个动作都有胯的开合,自然使下丹田得到很好的滋养和锻炼。而常练太极自然精力充足,常保健康。

从动作上基本是锻炼不到中丹田和上丹田的,而中丹田和上丹田又非常重要,所以说太极拳只是入道之基,只是基础,打好身体的基础,练习太极拳就是积精累气,炼精化气。更深的入道还须在中丹田和上丹田下功夫。

后期太极拳重点在内三合,心与意合,其实就是在中丹田上用功夫。只是打拳架不打坐就很难作用到上丹田,这就需要打坐,静坐的功夫了。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就是说只练拳锻炼不了上丹田,练不了神,身体早晚会坏,唯有神长存。

觉悟离不开觉,离不开感觉,离不开觉知,就离不开我们的神经系统,离不开脑丘,离不开上丹田,我们在打拳时,保持觉知,对身动,身受,心念的觉知,就是在滋养上丹田,滋养脑丘,滋养神,就是内固精神,就会不断增强我们自身的觉性,不断的累积,不断的进步,最终会量变到质变,契机到时自能觉悟,得道,成佛。

如果我们陷进这个名词的话, 我们永远也搞不明白到底该怎样练拳, 最后就陷入了玄之又玄。 我们练拳就是要先从有形的上面去入手, 然后才能过渡到无形。 千万不要一开始上来就讲玄之又玄的东西,练到了自然就会有,没有就是火候不到, 时机不到, 就不要去追求那些东西, 踏踏实实地从我们的身体上去入手, 先养成一个正确的习惯,我们的拳自然就会越来越好。

就像我们用手捧水,如果想用手把水捧起来, 一定要把手拢起来、合起来, 形成一个和形成一个盆腔状,我们才能够把水捧起来, 我们手掌打开的时候那个水就散掉了。 其实对我们身体来讲也是一样的,如果想把丹田的力聚起来,一定要盆腔,盆腔就相当于我们的两只手一样,必须往中间合起来, 我们才能够捧得住那个水。

对于我们的修炼来讲, 能开合而后能呼吸,开合意守呼吸都是对下丹田的锻炼,换个讲法就是在增加元气。开合之间就像橐龠一样,风箱一样,气管给自行车打气一样。

我们把盆腔合住,有两个方法,一个是上下卷尾闾,是上下往中间合,一个是胯左右往中间合,就是脚尖往里扣往中间合, 这是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的。就像永春的站桩是一样的,脚尖往里扣, 这时候我们的盆骨往中间合, 这两个至少要有一个我们才能合得住,两个同时合力量最大。

还有一种说法叫全身无处不丹田,何处粘着何处击,这个是把丹田理解成发力点了,也没有分清上中下三丹田,统而化之了,上中下三丹田,各有其职,各有练法。我在节节贯穿里有讲过,何处粘着何处击,只不过是动量传递的最终爆发点,力量的来源还是胯和尾闾的开合,传递到身体和对方的接触点而已。此丹田非彼丹田,一定要明白,不要把丹田玄化。

全身无处不丹田,如果把丹田理解成神意,或者理解成气,也说的通,拳论里有气遍周身不稍滞的说法,就是意和气可以遍布全身。这里丹田照样不是一般所说的丹田发力的下丹田。

全身无处不丹田的讲法是对的,但用丹田这一个词就不太准确和不太合适了,这样讲不明白的人永远也明白不了。

类似的传统通俗讲法还有很多,只有分清了,理顺了,才能扫除迷雾,破除迷信。

只有用现代科学的语言讲述,使大家都能明白其理,而且没有歧义,练拳才能有更科学,更明确的方法,才能破除门户之见,才能将各家好的方法统一,去除糟粕,真正的科学练拳,走出大师满天飞,皆无真功夫的现状,才能使太极拳和现代的体育运动,现代科学相融合交流,互相借鉴,培养更多的人才。

怎样练内家拳?

内家拳现在基本可以分成两大类:①以王征南、张三丰、武当内家拳、四明内家拳等等为代表的内家拳,偏重于道、养生,讲气。习者多与道士有关,不甚追求武道,影响不大。②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这三大内家拳为代表的一类内家拳偏重于枪、实战,讲劲。
黄百家《内家拳法》所记王征南口述的内家拳“十四禁忌”,即懒散、迟缓、歪斜、寒肩、老步、腆胸、直立、软腿、脱肘、戳拳、扭臀、曲腰、开门捉影、双手齐出。如果说“五字要诀”是内家拳的内核,“十四禁忌”则应是内家拳的外壳。
【基本方法】
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清代拳师称“拳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同时,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我个人认为此种“气”是通过练拳的过程中调节呼吸的节奏而形成的),这是作为内家拳的特点之一。
【练拳要领】
①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②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④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⑤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内家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式的要求如下: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功能】
打内家拳要求松静自然,这使大脑皮层一部分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而得到休息。同时,打拳可以活跃情绪,对大脑起调节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练,越要“先在心,后在身”,专心于引导动作。这样长期坚持,会使大脑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消除由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各种慢性病。内家拳要求“气沉丹田”,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通过轻松柔和的运动,可以使年老体弱的人经络舒畅,新陈代谢旺盛,体质、机能得到增强。内家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为此,内家拳特别讲究“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来势,以作出反应。当对方未发动前,自己不要冒进,可先以招法诱发对方,试其虚实,术语称为“引手”。一旦对方发动,自己要迅速抢在前面,“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内家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打内家拳则可使身心俱健,强外固内,有助于疏通经络,消除心中的郁闷,实是外强筋骨,内调精气神之有效手段。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推荐文章
《易经》:读懂这三句话,人生没有怨言
2023-10-09
《易经》:读懂这三句话,人生没有怨言
《北京白云观庆贺上元九炁赐福天官圣诞》祈福法会通知
2023-10-10
《北京白云观庆贺上元九炁赐福天官圣诞》祈福法会通知
《西游记》暗藏道家修炼的天机
2023-10-11
《西游记》暗藏道家修炼的天机
牛年12生肖适合靠什么翻身,机遇来啦!
2023-10-09
牛年12生肖适合靠什么翻身,机遇来啦!
【视频】李信军道长《中华诗词》系列讲座第五课——诗仙李白
2023-10-10
【视频】李信军道长《中华诗词》系列讲座第五课——诗仙李白
【文星高照金榜题名】北京白云观为全国高考学子祈福
2023-10-10
【文星高照金榜题名】北京白云观为全国高考学子祈福
腹泻、牙痛、便秘、反复感冒的中医“方子”,一味药就灵!
2023-10-09
腹泻、牙痛、便秘、反复感冒的中医“方子”,一味药就灵!
图文速报|嗣汉天师府庚子年腊月廿三拜太岁法会圆满结束
2023-10-10
图文速报|嗣汉天师府庚子年腊月廿三拜太岁法会圆满结束
每天都在学“养生”,为何健康还是得不到改善?
2023-10-10
每天都在学“养生”,为何健康还是得不到改善?
青牛西出,紫气东来:《太上老君年谱要略》
2023-10-09
青牛西出,紫气东来:《太上老君年谱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