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道术源流之早期丹道术的周易参同契
秦汉时期,以秦皇汉武等统治者为首,掀起了阵阵寻仙求不死药的高潮。同时,黄老之术和俊纬神学相继成为汉代的主要意识形态。神仙信仰连同其炼丹术、炼金术、占验术、导引术、行气术以及各种医术养生术等成为世人追逐的热门。一种新的生命炼养体系革命开始孕育。
东汉时期,中国古代科技史、人体科学史和炼丹史上公认的划时代圣典(周易参同契)在伟大的丹学理论家魏伯阳手中创生了。
《周易参同契》的诞生,奠定了包括内外丹在内的巾国古代炼丹学的理论基础及基本术语符号体系,因而被尊为“万古丹经王”,受到历代丹家的高度推崇尊奉。宋张伯端《悟真诗》云:“叔通受学魏伯阳,留为万古丹经王。”元陈致虚《周易参同契分章注)..说:“丹书多不可信,得真诀者要必以(参同契)为主。”元代的俞淡(周易参同契发挥道:“(周易参同契)乃万古丹经之祖。”北宗真宗祥符间高先(金丹歌》赞道:“又不见叔通从事魏伯阳,相将笑入无何乡。准连山作(参同契),留为万古丹中王。”在内外丹发展史上,(周易参同契)的地位及影响有如’(道德经)之于道家,《论语》之于儒家,《内经》;之于医家。
(周易参同契)是怎样一部书?自古伊.始便众说纷纭,其说各异。元代道士陈致虚《周易参同契分章注)指出:“此书解者,百有余人,少能深造其奥。…:’’彼见‘周易’,则指为卜v纳甲之书,又恶知同类得朋之道乎?彼见‘鼎器’之说,则猜为金石炉火之事;·:彼闻‘采取’之说,则猜为三峰探战之术;彼闻‘有为’,则疑为旁门邪径;,彼闻‘无为’,则疑是打坐顽空;彼闻‘大乘’,则执为禅宗空性。”但实际上,’早在西晋时期,较早接0到魏泊阳著作《参同契五相类》与(魏伯阳内经)的葛洪已慧眼独具,一语道·破《周易参同契)的本旨:
“伯阳作(参同契五行相类》,凡三卷,其说是(周易),其实假借艾象,以论作丹之意。而儒者不知神仙之事,多作阴阳注之,失其奥旨矣。”(《神仙传·魏伯阳传))
后世的丹家及有识之士亦在(周易参同契》的主旨方面逐渐形成共识。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指出:梦伯阳《参同契),恐希夷(陈传)之学有些是其源流。”又说:“邵子发明(先天图》,图传自希夷。希夷又自有所传。盖方士技术,用以修炼,《参同契》所言是也。”《参同契赞序》说:“故为立法,以传后贤。惟晓大象,必得长生;强己益身。为此道者,重加意焉。”陈振孙(书录解题)说:“(参同契)因易以言养生,后世言修炼者祖之。”仇兆鳌(周易参同契集注序》说:“《参同契》一书,魏真人为养性延命而作也。”
当今国内外科学史学界都公认《周易参同契》是世界现存最古的炼丹著作。关于这本书的内容和范围,经过多年的讨论之后,大多数学者看法逐渐倾向一致:即《周易参同契》既非卜4&AIL纳甲之书,亦非单纯的气功或炼丹术的简单技术记录,而是一部以神仙不死信仰为动机,黄老道家学说为指导,借《周易)交象卦辞为语言符号体系来营构阐发内外丹生命炼养理论的古典科学专著。换言之,它是一部古代神仙方士研究如何延长人类寿命,长生不死的书,其内容涉及古代宗教、哲学、生理学、养生学、医学、化学、数学等领域。
《参同契》的作者魏伯阳正史无载。葛洪作《神仙传·魏伯阳传》第一次披露了他的生平情况:
“魏伯阳者,吴人也。本高门之子,而性好道术。后与弟子三人,入山作神丹,丹成……伯阳作《参同契五行相类),凡三卷。其说是(周易),其实假借交象,以论作丹之意。”
葛洪在此明确指出了三个要点:其一,魏伯阳系吴人;其二,他曾著(参同契五行相类》(即《周易参同契))三卷;其三,(周易参同契)是一部丹经。五代著名丹家彭晓在《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序)中更进一步记载:
“真人魏伯阳者,会稽上虞人也。世袭答据,唯公不仕。修真潜默,养志虚无,博赡文词,通诸纬候,恬淡守素,唯道是从,每视轩裳如糠批焉。不知师授谁氏,。得(古文龙虎经),尽获妙旨,乃约(周易》,撰(参同契)三篇。又云未尽纤微,复作(补塞遗脱)一篇,继演丹经之玄奥。所述多以寓言借事,隐显异文。密示青州徐从事。徐乃隐名而注之。至后汉孝桓帝时,公复传授与同郡淳于叔通,遂行于世。”
彭晓在以上论述中进一步指出:①魏伯阳为会稽上虞人,此地原属楚国之地;②魏伯阳师承不明,但又说其说出自《古文龙虎经);③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传授给了徐从事与淳于叔通二人。
彭晓所说的(古文龙虎经》是后人因《参同契》中有“左记题龙虎”句,遂伪托作《金碧古文龙虎上经)以附会之。彭晓不察,遂信以为真。但是,魏伯阳(周易参同契)的师承的确是一个事关内丹术源流的大间题。对这一问题,古人有多种说法与猜测。其中最值得重视的是阴长生授受说。
阴长生,东汉和帝、安帝间人。(神仙传》载:“阴长生者,新野人也。汉皇后之亲属。少生富贵之门,而不好荣贵,惟专务道术。闻马鸣生得度世之道,乃寻求之,遂得相见。便执奴仆之役,亲运履之劳。鸣生不教其度世之法,但日夕别与之高谈,论当世之事,治农田之业。如此十余年,长生不懈。同时共事鸣生者十二人,皆悉归去。惟长生执礼弥肃。鸣生告之曰:子真能得道矣!乃将入青城山中,煮黄土为金以示之。立坛西南,乃以(太清神丹经》授之。”
马鸣生、阴长生相授受的(太清神丹经)即现存(道藏)中(太清金液神丹经》。其经早于西汉末即问世,是岷山丹道系统的最早丹经。东晋华侨《紫阳真人周君内传》载周义山曾在西蜀鹤鸣山“遇阳安君受(金液丹经》、‘《九鼎神丹图》”。’此鹤鸣山系青城山余脉,同属氓山山脉。后汉时张陵创天师道于此,亦得到此经。今道藏中《太清金液丹经》卷上有正一天师张道陵序,卷中又道,:“故书二君(马鸣生、阴长生)神光见世之言,自汉灵以来,称说故事,附于丹经。”并明确指出该经文及作丹法出自阴长生。
魏伯阳作(周易参同契》,最重要的特点是假借(周易)交象卦辞来将炼丹与行气在理论上统一起来。因而他必然在行气与丹法上有所师承。陈致虚(周易参同契分章注)指出:“盖仙翁(魏伯阳)初授(受)真人阴长生之旨,后复师事徐从事,由是备悉玄微,仙传甚详。”清人仇兆鳌也说:“契修金丹,仙传谓魏公丹法,传自阴、徐二人。·考阴君长生,在东汉之季,与魏公先后同时。徐真人则不可考。”近代著名学者王明先生根据阴长生(自叙》中述其仙术云:“不死之要道在神丹。行气导引,倪仰屈伸,服食草木,可得延年,不能度世,以至于仙”,将其与(周易参同契)的仙道重金丹而轻呼吸导引及服食草木的主张相比较;同时认为阴长生仙诗三首的文字类于《参同契》,因而得出结论说:“然则阴长生者,其为魏伯阳之前辈软?诗三篇,其为(参同契)之噶矢软}··…据今之所考,阴君(自叙)及诗,盖为(参同契》思想之渊源乎,!”(王明.(周易参同契考证))
但是,仅仅是行气与炼丹还并非魏伯阳写著(周易参同契)的本意。因为无论行气或炼丹都还只是技术层次上的展开。而魏伯阳却是要“假借交象”,通过(周易》这徉的天人符号体系统一丹道,创造一套包容夭人宇宙的价值系统。什么叫做“参同契”?五代彭晓(参同契通真义序)指出:
“《参同契)者:参,杂也;同,通也;契,合也。谓与诸丹经理通而契合也。”
宋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黄瑞节附录前序说:“参,杂也;同,通也;契,合也。谓与《周易)理通而义合也。”
俞淡(周易参同契发挥》说:“参,三也;同,相也;契,类也。谓此书借大易以言黄老之学,而又与炉火之事相类,三者之阴阳造化殆无异也。”
上述各家解释指出,“参同契”之意在于融贯参合各家之学以明作丹之理。但是,最权威的解释来自《参同契)本身。这就是:
“大易性情,各如其度。黄老用究,较而可御。炉火之事,真有所据。三道由一,俱出径路。”
在其中(自叙启后章)中又说:“罗列三条,枝茎相连。同出异名,皆由一门。”
据此可证,所谓“参同契”,是指大易、黄老、炉火三者的通同契合,三道由一。近人王明先生就此指出:“参谓三,三者何?大易、黄老、炼丹是也。”((周易参同契考证))
“三道由一”,通同契合,而并非仅仅是炼丹实践,这才是魏伯阳作《周易参同契》的本意。应该指出的是,也正是大易、黄老和丹道的有机整合,·才是中国古代内丹的本质。(周易》之卦交符号体系,黄老道家的信仰及思想、内气炼养与金丹炼制的实践,三者相互融契配合,形成一个包容夭人宇宙及生命奥秘的阐释与操作系统,这就是《参同契)所开创的内丹的真正本质和价值。下面分别简述此“三道”。
①大易
所谓“大易”,是指汉代孟喜、焦延寿、京房等人依据(周易》所阐发的阴阳象数派易学。据《汉书·京房传》,焦氏易说长于灾变,“分六十卦更直日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这就是所谓“卦气说”。汉时淡纬神学大行,以阴阳占候为主旨的焦氏京房易学于是应运而生,并杂同黄老图等在两汉学者中竞相研习。这种汉易虽然是占验神学,但其中却内涵有以(周易》为门径追究天人宇宙关系及变化规律的动机及用心。魏伯阳借用了汉易的学说和成果,用以构筑自己的天人丹道系统。据陈国符先生(中国外丹黄白木考》,凡早于《参同契》的古丹经皆不用易理,而西晋葛洪(抱朴子·黄白篇)亦不用易理。因而,用易理以释丹道实为魏伯阳之首创。其贡献诚如王明先生所指出的:“汉人学京氏(易),(易纬),只能推究天人讲说灾异与占候凶吉而已。魏君假(周易》以论作丹,成一家言,开一说之先河,为‘万古丹经之祖’,是其特色。”((周易参同契考证))
②黄老
(周易参同契》中“较而可御”的“黄老”,是指两汉广泛流行的“黄老之学”。其内容包含了两个层次:一是先秦道家学说以及因其漫衍而出的论天人、治国、医学、养生诸方技家言,如(黄帝内经)等;二是集合于黄老旗帜下的神仙方士的各种实践技术,如医、卜、养生等,亦即所谓“黄老道”或“黄老之术”。两汉方士一方面以黄帝和老子为号召及标志,另一方面,更以道家清静、无为、守雌、贵柔、自然等为立世及方术理论实践准则。魏伯阳亦是如此,在(参同契)中以黄老道家思想为舟道基本指导思想和原则,强调“引内养性,黄老自然。含德之厚,归根返元。近在我心,不离己身。抱一毋舍,可以长存。”。魏伯阳将道家思想与学说确定为丹道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原则,历史地确定了内外丹修炼的文化属性界域,使丹鼎仙学与道家道教在内涵上联缘,从而开了丹鼎道教的先声。
③炉火
炉火即《周易参同契)的内外丹实践。内外丹的称谓区别,晚在隋代。而魏伯阳称之为“护火之事”。
关于(周易参同契》所论是内丹亦或外丹,古今学者一直有分歧。这是由于(周易参同契》本身“词韵皆古,奥雅难通”所造成的。近年来学术界意见和看法渐趋一致,大都同意该书所论“护火”为内外丹兼修。也就是说,魏伯阳“炉火之事”包括了行气与炼丹两个方面。
(周易参同契)的内丹是察承先秦(行气玉铭)内炼法。其特点是通过引内养性,归根返元,近在我心,不离己身,抱一无舍等静功方法步骤来炼己身之“药”,促使人体内部精气之流循行运动,“庶气云雨行,.淫淫若春泽,液液象解冰,从头流达足,究竟复上升,往来洞无极,fofo被容中。”这种行气法与吐纳、导引、存思等方术都不同,重在意念功夫和内炼体内精气,其炼法过程确与外丹炼制过程有某种类似,因而能够较贴切地借外丹术语和过程来阐释其理,并与外丹共向假借(周易)交象卦辞与‘·天道”形成统一理论。
(周易参同契》的外丹是承青城丹士马鸣生、阴长生的太清神丹法,尤其是黄帝九鼎神丹法。陈国符先生曾指出:“黄帝九鼎神丹简称九鼎丹。”又说:‘·第一神丹(丹华)用丹砂升华。《太清金液神丹经)之金液,与此第一丹相同。”(陈国符(中国外丹黄白术史略))根据(参同契)易理和文字考察,一可知魏伯阳是反对当时服食雄黄、入石诸杂药修仙的,也不主张以这类杂药炼丹。这样,只有(黄帝九鼎神丹经)的“第一神丹(丹华)”可取。《参同契》亦说:“名曰‘第一鼎’兮,食如大黍米”,这就明白无误地确证,魏伯阳的“还丹”是“九鼎丹”中的“第一鼎”,即铅汞饶炼术。《参同契》中记载了这类铅汞术的反映过程。如:
“太阳流珠,常欲去人,卒得金华,转而相因。化为白液,凝而至坚。金华先倡,有倾之间,解化为水,马齿阑干。’
这是指汞(Hg、水)易挥发,但能与铅(Pb、金)反应生成铅汞齐。先化为白液,后凝固起来,当温度升高后,又熔化液体(解化为水),继续加热,则氧化为“玄黄”:
“以金为堤防,水火乃优游。金数十有五,水数亦如之。临炉定株两,五分水有余。二者以为真,金重如本初。其三遂不入,水(火)二与之俱。三物相含受,变化状若神。下有太阳熙,伏黑须臾间。先液而后凝,号日‘黄舆’焉。”
所谓“黄舆”就是玄黄,即HgO(氧化汞,内含大量玄色HgO2氧化汞)及Pb((黄色之氧化汞)的混合物。由于铅的氧化物为强氧化荆,故可伏汞,使之迅速氧化而不飞走。
(周易参同契》的诞生,标志着内丹作为一种独特文化体系的正式形成和确立。以大易、黄老、炉火“‘三道由一”的丹道体系突破了一般的养生术或方技之术的意义。它确立了一种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新的天人宇宙及生命阐释体系和实践体系。虽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该书因秘传而不为世人所知。‘但这一全新的理论实践体系却因其内在结构的严密性和完整性注定要在历史上充当重要的文化角色,并开创道教史和人体科学史的新的历史篇章。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